一顺应生成途径(第3页)
像尹军倒胶水这样的小事,本是幼儿自发的行为。如果我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没有思考就予以否定,不仅会挫伤尹军独立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还会使她失去一次主动学习的机会。如果这样的活动总是没有被老师发现,不受重视,得不到很好的引导,那么,像尹军这样的孩子也许只会听从成人的摆布,而没有自己的主意。这显然不利于她今后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行为,发现幼儿的成长需要,给予有效的指导,这样才能在保护幼儿自信心的基础上促进其发展。
北京市曙光幼儿园陈立
这是发生在美工角的一件小事。它真实地反映了幼儿身上已经具有教育所要追求的价值。教师发现、发展这些有教育价值的因素,并通过相互作用的方式促进了幼儿学习。
(1)开发幼儿身上已有的教育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幼儿的需求和行为中已经具有教育所要追求的价值。例如,在这一事件中,已有的教育价值有:帮助和方便同伴的爱心,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不依赖、等待老师的自助精神,认识胶水会干的特性。那么,对教师来说,观察、开发教育价值的教育技能就至关重要。主动学习的第一步是教育目标需求化。其主要途径就是开发幼儿需求和兴趣中已有的教育价值,并将其扩展、深化,以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随时开发教育价值和生成教育的意识,即“心中装着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在幼儿的需求中,在幼儿的兴趣点上,在幼儿表现出来的行为里面,不断地开发存在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生成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比如,在“胶水”事件中,陈老师开发了尹军友爱、自助、想办法解决问题以及认识胶水特性这几个主要的教育价值,并通过后续的有效指导,使尹军获得了“胶水在外搁置久了会干”的经验。
(2)支持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环境对幼儿思想和行为的自然反馈,是幼儿主动调整自己认识的主要来源。陈老师的引导和教育方式最可贵之处有两点。其一,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尽管她的想法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但老师能为她提供尝试错误的机会。这种尝试使她感到自己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为理解蒸发现象打下了初步的感性基础,并最终使她修正了自己的认识。其二,适时地让幼儿感受到操作的结果。陈老师在接纳尹军的想法和做法的同时,提出“我们看看过一两天倒在碗里的胶水会怎么样”。这一提醒非常及时和重要,若不提醒幼儿观察胶水倒出后的结果,胶水的变化对幼儿的反作用就不会发生。只有这样的提示,才能为幼儿主动而有效地学习提供可能。
(3)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提供材料的方式
陈老师看到孩子有自己倒胶水的需求,就改变了以前由老师包办的做法。这种从行为到材料提供方式的改变,支持和鼓励了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和行动,有助于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可以说幼儿有需求和感兴趣的事物本身就已暗含着教育追求的某种东西。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幼儿需求和兴趣中的教育价值。
3。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上不断开发、生成和深化教育
有时,幼儿虽然有明显的兴趣或关注点,但并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设想。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无法从幼儿的疑问、问题和设想中直接看出教育价值,因此,这样的机会常常被忽略或错过。
实例1大雨吸引了幼儿
一天,老师正准备开始美工活动,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幼儿一下子都跑到窗前,观看瓢泼大雨。他们跳着、叫着。只有东东仍旧端正地坐在位子上。王老师说:“我最喜欢东东了,他知道我们马上要上课了就没有乱跑。我看谁像东东一样遵守纪律。”幼儿听见王老师的话,纷纷走回位子坐好,教育活动开始了。
笔者(1998)请来自11个市立园、机关园、街道园的14位教师对上述事例进行评价分析,说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做法。教师们分析的结果有以下几种处理办法:
(1)用一小会儿时间让幼儿观雨,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教师等一会儿再开展下一个教育活动。(4人)
其中一位教师认为,在上完正课后再让幼儿讨论一下有关雨的问题。
(2)利用一会儿时间让幼儿观雨,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在观雨期间进行随机教育,提几个有关雨的问题,或介绍点有关雷雨的常识,再开展下一个活动。(8人)
其中一位教师认为,在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随机教育之后,指出幼儿乱跑的不对,然后进行下一个教育活动。
(3)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提出有关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观雨。改变原有计划,就雷雨组织一个教育活动。(2人)
可见,所有的老师都认为应该首先满足一下幼儿的好奇心。主张前两种做法的教师们认为,幼儿此时的兴趣和关注点在雨上,硬拉是拉不回来的。即使硬拉回来,幼儿心里却仍然想看雨,下一个教育活动效果也不会太好。不如先满足一下幼儿的好奇心,进行一点随机教育也很好,用不了多长时间孩子就容易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教育活动了。主张第三种做法的教师认为,教育活动应该灵活,有利于学什么就学什么,这样,教育效果才能好。
上述事实表明,绝大多数教师(80%)的关注点仍在顺利完成自己的一日活动计划上,满足幼儿兴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更加顺利地过渡到“正常的教育活动”上。
要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成为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活动,教师要逐渐学会及时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生成科学教育活动。
在上述教学实例的情境中,教师应请东东一起和小朋友观雨,自己也参与到观雨的活动中,并通过提出“雨是哪儿来的”这样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关注地面的变化,看看地上怎么了。幼儿会发现地面上有很多水坑,里面都是水,一段时间后,再提出“水坑里的水哪去了”这样的问题。幼儿可以对雨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在我们与教师共同研究、学习和探讨了半年之后,实验园的一些教师已能比较成功地抓住某些教育时机,生成科学教育活动。
实例2认识雾
李老师今天为观摩组织的教育活动是认识**。可是清晨,出现少见的大雾天气,看不清一米以外的东西。来园的幼儿热情地与老师和同伴们谈论着自己看到的雾和在雾中的体验。
“我爸爸骑车带着我,骑得很慢,看不见东西啦!”
“你看,我的头发都湿了。”
“我好像走在烟里。”
“幼儿园的铁门上都是水。”
老师也和幼儿一起讨论,带着幼儿到院子里再去体验一下雾,幼儿又有了新发现:
“我不小心撞了一下小树,树上掉下了好多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