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父母与学前儿童共同成长(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四、父母与学前儿童共同成长

(一)父母成长的意义[12]

如前所述,父母特殊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在孩子出生后的养育过程中,父母要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既是新时期对家长的特殊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1。父母角色成长的必然需求

父母角色是随着孩子的降生而自然“荣升”的,但合格的父母却是在后天与孩子共同成长而成的。从成人学习的角度来说,教养孩子需要父母在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强烈呼吁家长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并反复强调千万不能忽视这个最主要的教育。他强调,要成为父母这一角色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比如,在美国,以家庭为基础的父母教育计划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美国有47个州开办了“从出生到3岁”培训班,专门培养“父母辅导者”,仅密苏里州就有8000余名工作者。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每月对本州每一个家庭进行一个小时的家访,帮助父母解决育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美国还启动了一项学龄前儿童家庭指导计划,简称Happy计划,该计划直接把培训带入家庭,父母每周接受一次专业人员的访问,每半个月参加一次与社区其他父母的聚会,在共同学习和交流中提高家教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和家庭代际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社会的家庭类型以核心家庭(包括夫妻家庭)为主。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主要以核心家庭为主,存在着少量的主干家庭,代际结构多为两代,三代同堂的在我国城镇已经很少。这一变化导致年轻的父母从长辈处获得教养孩子的途径减少,他们不得不从家庭以外的渠道获取育儿的知识和经验。从目前情况看,年轻父母获得育儿知识经验的主要途径有:各种育儿书刊、媒介,教育机构开办的家长学校,同事、朋友、邻居的经验介绍等。

2。科学育儿的必然趋势

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的具体目标中提出:“广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使0~18岁婴幼儿及青少年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5%以上。”科学育儿成了父母最渴望的教养方法,也是父母成长必备的。父母可以通过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的育儿经验,比如,要学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有效地与孩子交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等。

(二)父母成长的方式

父母的成长方式多种多样,如上所述,家长可以在生活中向比自己有经验的长辈或者同辈学习;可以主动从报纸、杂志、网络搜集相关的育儿知识;或者系统性地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等。由于家庭结构等原因,第一种方式父母使用得很少;第二种方式主要是一些高学历或有主动学习意识的父母会使用,常常是父母带着问题去搜集需要的知识,但这种方式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和系统性不值得肯定;第三种方式主要是一些社会指导机构举办的家庭教育指导。可以说,这是帮助遇到育儿困难的父母渡过难关的最直接的方式。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且具有科学和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要是亲职教育。蓝采风和廖荣利认为,亲职教育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目标,即如何成功地做父母、如何做好理想的父母;其二是指方法,即如何透过教育方法达到上述目标,如何以学习的方式来改变父母角色中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等。亲职教育的对象是父母而不是孩子,孩子只是其中需要父母去关注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

(三)父母与学前儿童共同成长

前面我们讨论的主要是父母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父母自身的成长。孩子的成长是从出生开始的,童年属于孩子,人的童年都只有一次,所以应该给孩子一个无怨无悔、充满快乐的童年。父母的成长和学前儿童的成长是一致的,那么,父母怎么才能与学前儿童共同成长呢?

1。父母和学前儿童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家庭就是全家人在人生智慧导航中,通过学习生存方式,成长为与大自然和谐、与人类和谐、与心灵和谐的环境氛围。[13]实现家庭的和谐主要通过以下几点:第一,家庭的和谐最重要的是看夫妻的和谐程度,因为一对夫妻走到一起,经过很长时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也为将来的亲子关系、敬老关系等奠定了基础。第二,亲子关系和谐能够预防很多不必要的“节外生枝”。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稳固的关系,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父母可以和学前儿童平等地玩亲子游戏,一起锻炼、阅读、聊天等,这都是增进亲子关系的途径。亲子间的共同活动多了,彼此的沟通和合作也就相应增强了,家庭也就更和睦了。

2。父母重视对学前儿童的情感教育

“一切为了孩子”,可能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我们的家长,都是真心实意爱孩子的,但完整的爱、健康的爱,理当包括这样五个要素: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这五者是一个整体。倘若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够的尊重,爱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倘若缺乏关怀和给予,爱就是空洞和苍白的;倘若缺乏责任,爱就是轻薄的。在任何人与人的关系中,都是如此。

孩子要的爱,不是父母取代一切的疼爱,不是一切都百依百顺的溺爱,不是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的宠爱,不是拼命搞智力投资的“关爱”。孩子要的或许只是临睡前的一个吻;遇到困难时拉拉他的手,轻轻拍拍他的肩;受了委屈时给他一个温暖的怀抱;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还有一句“爸爸妈妈爱你”的表达。

父母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能尽量享受完整的爱,尊重孩子,并适当地给予赞扬。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情绪箱子”,并从中获取精神力量,父母需要随时关注孩子的“箱子”,见到不满时,用爱来填满这个“箱子”,只有使孩子的“箱子”充满无条件的爱时,孩子才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也把这个“情绪箱子”称为“爱箱”。

那么,父母如何填满孩子的“爱箱”呢?美国盖瑞查·普曼博士、罗斯·甘伯博士长期从事儿童教育工作,从中发现儿童拥有五种不同的爱语,即身体的接触、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和服务的行动。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确定出孩子的主要爱语,学着向孩子表达。父母可以通过平时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听听孩子最常要求的是什么,注意孩子经常抱怨的是什么等,以确定孩子需要什么。比如,对一个5岁的孩子说:“你想跟我一起休息(身体的接触),还是一起读故事(精心的时刻)”“我出差回来时,你是希望我带份礼物(接受礼物),还是夸夸你是多么勇敢的孩子(肯定的言词)”“现在,你是喜欢我和你玩‘我喜欢你,因为……’的游戏(肯定的言词),还是要我替你修理玩具(服务的行动)”[14]等。爱是相互的,父母给予了孩子爱,孩子体会到了父母的爱,也会传递给父母爱,情感教育也一样。

3。在父母努力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孩子也在潜移默化地健康成长

父母的素质和修养跟孩子成才具有极大的联系,而且随着孩子的长大,其知识储备越来越多,思想也日臻完善,这就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

(1)父母应在生活的各方面以身作则。

家长的道德风貌、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各方面发展最易受父母行为习惯的影响。正如一些给父母教育子女提建议的学者所说:“希望孩子做什么,家长首先应该学会什么。”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一个爱打麻将的家长,孩子最先认识的一定是麻将中的“条子、筒子、万”;一个心情浮躁的家长,他的孩子做事也踏实不下来,心情也是浮躁的。这正符合了古代思想家墨子的观点:“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2)父母应加强自身文化素质的修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