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第1页)
二、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
能力指的是直接影响人们的活动效率,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教育能力就是指直接影响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那么,家长的教育能力必定是指直接影响家长教育子女的效果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教育孩子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它要求家长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要求家长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了解并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家长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是家庭教育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
家长是孩子发展的引领者、促进者,同时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作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引领者、促进者,从宏观上讲,家长必须对孩子未来的成长进行前瞻性的思考,要站得高、看得远,要把自己融入当今国际一体化的大潮中,去判断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要从孩子成长、成才、就业、满足个体需要、实现个体理想等多方面来考虑对其进行教育。从微观上讲,家长要学会分析孩子的素质特点、智能强项、学习潜能和兴趣所在等,推测其五年、十年、十几年后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以及那时的社会发展需求等。只有以此为前提来规划孩子眼下的学习和生活,才能充分体现出家长的教育能力。
有时,在我们的周围可以看到,一些因教子失败而想“重整旗鼓”的家长,总是多方打听别人的教子方法,希望自己“改弦更辙”。其中不乏这样的家长,他们往往是以豪情万丈开头,却以不了了之收尾,这些家长自己做事“虎头蛇尾”,不认真地检讨自己的教育能力,没有足够的毅力,却总是埋怨孩子“不配合”,有的甚至抱怨“孩子根本就不是那块料”,即使偶尔提到他们自己,但多数也是以“太忙”“忘了”等托词原谅自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家长缺乏应有的教育能力。那么,作为学前儿童的家长,他们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的教育能力呢?又如何去获得这样的教育能力呢?
(一)合格的学前儿童家长应该具备的教育能力
学前儿童,无论是其生理发育还是心理发展,都与其他年龄段儿童有着质的不同,因此,这就要求学前儿童的家长要具备教育这个年龄段儿童独有的教育能力。
1。确定孩子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能力
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准确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进而做到理解孩子。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能力潜质等,还应该懂得孩子的成长是分阶段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和发展需求。学前阶段,正是儿童个体特征和能力潜质最早表露的时期,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设计最终能否实现,主要看其能否准确地分析和把握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家长分析得准确与否,对其科学而合理地设计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有直接的影响。
2。与学前儿童沟通的能力
沟通是一种能力,人与人的每一次沟通都应是双向的、积极的、良性的交流。家长掌握了沟通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家庭和谐氛围的营造,而且直接影响着对孩子教育的效果。不少家长以为,沟通就是和孩子说说话,告诉孩子父母希望他们怎样做等,其实这只能算是家长一厢情愿的说教。经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我天天跟孩子说要如何做,嘴皮子都磨破了,就是没用。”殊不知,“没用”的原因就是家长的这种“无效交流”。任何交流,都应以对方的接受为前提,如果家长一味地滔滔不绝地说教,孩子没听懂或没听进去,这就不是沟通,也不是交流,只是家长的“独白”罢了。家长要与孩子沟通,首先得了解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然后用他们能够听懂的话、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且一定要听到孩子的反应或者反馈,只有家长和孩子双方都明白才是有效的沟通。
3。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际信息沟通和传播最重要的工具。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无论进行哪方面的教育都离不开语言。家长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使学前儿童潜移默化地学会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心情舒畅地接受家长的教育,而且个体语言的发展在学龄前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因此,家长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家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首先,要正确、清晰,用词准确,语法规范,语调应该是慢声细语,抑扬顿挫。其次,要在此基础上做到:①用语文明。家长的语言表达应时时处处地体现出文明,要习惯性地使用文明礼貌语言,给孩子做个良好的语言表率。②传情带意。家长的语言应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有教育意义的语言,既蕴涵有意识的教育,也有无意识的教育。③生动风趣。家长的语言表达,特别是对孩子说话,应去掉那些呆板的说教,而代之以有趣的比喻,用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描绘来与孩子交流。④启迪鼓励。家长的语言要有鼓励性,使孩子能从家长的语言中获得鼓舞、获取力量。
4。情绪控制能力
由于亲情和血缘的缘故,而且孩子的发展与家长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家长对孩子总是爱之深、恨之切。有的家长总是在孩子一些小错误面前“沾火就着”,大发雷霆,有时把一件很小的事情弄得一发不可收拾。家长的情绪一旦失控,处理问题的方法就会变得简单而粗暴,这不但会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况且学龄前又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初期,同时又是容易情绪化的年龄阶段,因此,家长一定要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和控制。我们的策略是,家长把要对孩子说的话特别是在孩子发生了问题时说的话,在嘴里转三圈再说出来,那样,无论是语气还是措辞都会柔和一些。同时,家长较好的情绪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对孩子就是最好的影响和教育。
5。角色承担能力
家长是家庭生活的管理者,在家庭中,家长多种角色的承担是否成功,将形成不同的教育氛围。比如,能够承担孩子朋友角色的家长,就可能与孩子成为朋友、与孩子平等相处,这种平等的亲子关系会有利于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进而有利于家长对子女实施有效的教育。
一个称职的家长,就要善于承担多种角色,可以是严父,也可以是慈母;可以是良师,也可以是益友;可以是生理保健医生,也可以是心理医生;可以是图书管理员,也可以是教练员。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家长承担的角色越多,与孩子的感情越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就越高大。
6。学习能力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涉及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等多个领域,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与掌握这些领域知识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知识的掌握,不是家长看几本书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家长学会分析、理解、领会知识的要义,需要家长对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剖析,更需要家长一直拥有学习的热情,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家长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待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二是对待学习活动的认真态度;三是不怕困难的学习精神等。而这些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家长的学习能力,而且对孩子会产生最直接的、最显著的影响。
(二)家长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
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一般来说,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主要途径来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1。经常地读书学习,主动掌握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规律
(1)自学。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水平,先选择一些家庭教育、儿童心理与教育方面的通俗读物,包括育儿方面的报刊、杂志等,在掌握一定的常识后再读一些程度较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社会学、人才学之类的教材或专著。建议家长量力而行,不要贪多嚼不烂。
(2)参加培训。现在,各地妇联、幼儿园或一些早教机构等都在举办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或家长培训班,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参加培训学习。确实没有整块时间的家长,还可以选择利用电视、广播、电脑软件等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通过读书学习,家长可以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一般特性、基本原则及其方法、途径等逐步增加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