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合理膳食(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在制备儿童膳食时,应注意将蔬菜切小、切细,同时还要注意蔬菜和水果的品种、颜色和口味搭配,引起儿童多吃蔬菜水果的兴趣。儿童每日应摄入蔬菜类200g~250g,水果类150g~300g。

(三)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动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求,且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植物蛋白中赖氨酸的不足。鱼类特别是海产鱼含丰富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A、D及钙、磷、碘等矿物质;瘦肉中含维生素B1、B2,特别是盐酸和铁;肝脏是维生素A、维生素C(新鲜肝脏)和铁、铜等微量元素最丰富的来源;蛋类不仅富含优质蛋白质,蛋黄还含铁与维生素A、D丰富。

家长可以多选择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酸饱和程度较低的鱼、禽、蛋、瘦肉等。在制备膳食时,各种肉类都要煮熟焖透再吃;并经常在菜、汤、馅放些虾皮;煮鸡蛋的时间不宜过长,蛋清刚好变性凝固时,其营养价值最高。儿童每日应摄入鱼虾类40g~50g,畜禽肉类30g~40g,蛋类60g。

(四)每天饮奶,常吃大豆及其制品

奶类是一种营养成分齐全、组成比例适宜、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奶类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核黄素外,含钙量也很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大豆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且含有磷脂、低聚糖等多种营养素。

处于快速生长发育的儿童,应每日摄入奶类及奶制品300g~400g,大豆类及其制品25g。

(五)膳食清淡少盐,正确选择零食,少喝含糖高的饮料

为保护儿童较敏感的消化系统,让孩子首先品尝和接纳各种食物的自然味道,避免干扰或影响儿童对食物本身的喜好。在烹调加工食物时,应尽可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儿童的膳食应清淡、少盐、少油脂,并避免添加辛辣等刺激性物质和调味品。

建议多选营养丰富的食品作为零食,如乳制品(液态奶、酸奶)、鲜鱼虾肉制品(尤其是海产品)、鸡蛋、豆腐或豆浆、各种新鲜蔬菜水果及坚果类食品等,少选用油炸食品、糖果、点心等。

建议该年龄阶段的儿童每日饮水量为1000ml~1500ml,其饮料应以白开水为主。过多饮用市场上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容易诱发龋齿;而且还会造成过多的能量摄入,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拓展阅读

3~5岁儿童零食消费分类指南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将零食定义为: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的食物或者饮料(不包括水)。并指出3~5岁儿童选择、消费零食有以下几点卫生要求。

1。零食应是合理膳食的组成部分,以补充儿童正餐营养摄入不足;而不仅从儿童的口味和喜好选择零食,防止其养成乱吃零食、只吃零食、不吃或少吃正餐的习惯。

2。选择新鲜、易消化的零食,多选奶类、水果和蔬菜类作为零食。

3。吃零食的时间不宜离正餐太近,儿童的零食摄入量不应影响正餐的食量,睡前半小时避免吃零食。

4。多喝白开水,少喝含糖饮料。

5。吃零食前要洗手,进食后应漱口。

6。注意零食的食用安全,避免豆类、坚果类等零食呛入气管。

(六)食量与体力活动平衡,保持正常体重增长

进食量和体力活动(锻炼)是控制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食物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体力活动消耗能量。若进食量过大而体力活动不足时,多余的能量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沉积而使体重过度增长,久之发生肥胖;相反,若进食量不足而活动量又过大时,可能因能量不足而引起消瘦,造成活动能力和注意力下降。

儿童需要保持食量与体力活动的平衡。肥胖幼儿应控制总进食量和高油脂摄入量,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强度及持续时间,在保证营养素充分供应的前提下,适当控制体重的过度增长。消瘦幼儿应适量增加进食量与油脂的摄入,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和适宜的体重增加。

(七)不挑食、不偏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儿童应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维护和促进其健康的重要因素。帮助学前儿童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需注意以下方面。

1。合理安排饮食。一日三餐加1~2次点心,并要定时、定点、定量用餐。

2。饭前不吃糖果、不饮汽水等零食和饮料。

3。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吃饭前不做剧烈运动。

4。让孩子使用筷、匙自己吃饭。

5。吃饭时要专心,不进行其他活动。

6。要细嚼慢咽,但不能拖延时间。每餐饭最好在30分钟内吃完。

7。一次盛的饭菜不易太多。

8。不要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或者是汤泡饭。

9。不挑食不偏食。在许可范围内允许孩子选择食物。

10。不宜用食物作为奖励,避免诱导孩子对某种食物产生偏好。

(八)吃清洁卫生、未变质的食物

选购食物时应当选择外观好,没有污泥、杂质,没有变色、变味并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食物,严把病从口入关,预防食物中毒。注意食品包装上的说明,尤其是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和营养成分的含量等信息,尽量选择信誉好的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注意儿童的进餐卫生,包括进餐环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与卫生状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