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第7页)
(1)甲、戊型肝炎重点防止粪—口传播,加强水源保护、食品及个人卫生,加强粪便管理。
(2)乙、丙、丁、庚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加强献血员筛选,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应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器械应严格消毒,注意控制母婴传播。
(3)学前教育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不混用患儿的水杯、牙刷、毛巾等用具。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以减少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九、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终年均有发病,但多见于夏秋季。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容易重复感染而反复发病。学龄前儿童多由于不良卫生习惯而患病多。
(一)病因
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病菌存在于病人的肠道中,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经口入消化道造成传染。
(二)症状
该病潜伏期很短,一般是数小时至2天。细菌性痢疾一般起病急,畏冷发热,体温常在38℃以上,并伴有腹痛、腹泻。每日大便10余次,初为稀水便,后转为黏液便、脓血便,有明显伴有里急后重(有种大便排不净的感觉)。少数患儿可有高热、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等症。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
(三)护理
1。患儿以卧床休息为主,注意腹部保暖。
2。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3。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忌食油腻或有刺激性的食物。
4。有体液丢失现象者,可给予口服补液,如因呕吐等原因无法口服者,可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以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四)预防
1。发现病人和带菌者,及时隔离和彻底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管好水、粪和饮食以及消灭苍蝇);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生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不饮生水。学前教育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3。保护易感人群,可口服依莲菌株活菌苗。
本章小结
疾病是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发生偏离的异常生命状态。人类的疾病可分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两大类。无论是传染病还是非传染病,儿童患病后都会表现出一些异常状态,了解学前儿童患病后的常见症状对及早发现疾病、控制疾病,促进儿童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学前儿童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惊厥、呕吐、腹痛、腹泻等。
在集体生活中,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传染病。因此,传染病的预防和管理是托幼机构的一项重要的保健工作。传染病是由特定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的疾病。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所以,托幼机构对传染病的预防需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的措施。
关键术语
疾病;常见病;传染病
思考与讨论
1。传染病的特点与防治措施是什么?
2。什么是计划免疫?我国学前儿童计划免疫的程序是什么?
3。身体发热的原理是什么?对发热儿童立即采取退热处理,合理吗?为什么?
4。学前儿童龋齿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
5。弱视与近视的区别是什么?学前儿童弱视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是什么?
6。学前儿童肥胖的判断方法和危害是什么?应如何防治儿童肥胖?
7。儿童感冒的防治和护理方法是什么?
8。麻疹、水痘、猩红热、手足口病的症状区别是什么?
9。流行性腮腺炎的危害是什么?
10。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第七版,第1174~11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