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和热能(第7页)
(5)锌与唾液蛋白结合成味觉素,可使学前儿童能保持正常味觉;也可维持头发、皮肤的健康。
2。锌的缺乏和过量
如果学前儿童锌摄入不足,会致使厌食、偏食,皮肤变糙,抵抗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口腔溃疡等),受损伤口不易愈合;重者可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材矮小、体重不增、智能发育缓慢。若摄入量过多(多于2g),会导致胃肠不适、呕吐、腹泻;重者可见血压升高、气促、瞳孔散大、休克、抽搐,甚至死亡。
3。锌的食物来源
贝壳类、动物内脏、红色肉类、奶类及蛋类食物是锌的较好来源。而蔬菜和水果一般含锌较低,每公斤大约在10mg以下。
4。锌的参考供给量
参考WHO(1997年)推荐的锌供给量标准,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学前儿童每日锌的摄入量为:0~0。5岁为2毫克天;0。5~1岁为3。5毫克天;1~4岁为4毫克天;4~7岁则为5。5毫克天。
(四)碘
碘(iodine)是人体含量极少的微量元素,人体内的碘70%~80%集中在甲状腺。
1。碘的生理功能
碘在体内主要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其生理功能主要通过甲状腺素显示出来,迄今尚未发现碘有除甲状腺素以外的其他独立生理作用。甲状腺素是人体重要的激素,该激素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蛋白质分解,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
(2)促进骨骼的发育和蛋白质合成,维护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结构,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3)加速糖的吸收利用,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氧化,调节血清胆固醇和磷脂浓度。
2。碘的缺乏和过量
人体缺碘,可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甲状腺肿大,生长发育停滞,智力低下,痴呆等;严重者可患上克汀病(呆小症),其表现为聋、哑、矮、傻。缺碘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导致人类智力损害的最主要原因。当然,盲目补碘也会给人体带来伤害,碘过量会使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甚至导致甲状腺肿瘤。
3。碘的食物来源
机体所需的碘,可以从水、食物和食盐中获得。补碘的最佳食品是海产品,如海鱼、海带、紫菜、海蜇等。内陆地区土壤和水中含碘量低,因而生产的粮、菜、肉、蛋中含碘很少,为预防缺碘,我国政府决定从1995年起全国食盐全部加碘,实行全民吃碘盐。
4。碘的参考供给量
婴幼儿碘的推荐摄入量为:0~0。5岁为85微克天;0。5~1岁为115微克天;1~7岁为90微克天。
七、水
一切生命活动都起源于水(water)。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其中,脑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骨骼含水22%。若机体丢失20%的水则不能维持生命,因此人体需不断补充水分。
(一)水的生理功能
1。参与代谢。人体内代谢产生的各种物质,通过水运送到相关部位进一步代谢转化,或通过大小便、汗液及呼吸等途径排出体外。
2。稀释排毒。水有重要的稀释功能,肾脏排泄水的同时可将体内代谢废物、毒物及食入的多余药物等一并排出,减少肠道对毒素的吸收,防止有害物质在体内慢性蓄积而引发中毒。
3。溶解消化。水的溶解、电离能力,可使水溶性物质以溶解状态和电解质离子状态存在,甚至一些脂肪和蛋白质也能在适当条件下溶解于水中,利于机体消化。
4。调节体温。因水的比热容大,可以通过皮肤蒸发或出汗调节体温。
5。运送营养。摄入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必须通过水运送到机体各部分进行代谢。
6。润滑组织。水对器官、关节、肌肉、组织能起到缓冲、润滑、保护的功效。
(二)水的缺乏和过量
如果学前儿童水分摄入不足,容易引发机体脱水、肥胖、中暑等症状。据相关资料显示脱水达到体重的2%时,有明显的口渴,尿少;脱水达到体重的10%时,前囟下陷、眼球内陷、皮肤失去弹性,肌肉无力,对环境淡漠,精神烦躁或萎靡;脱水达到20%或以上时,可致人死亡。若水分摄入太多,将致使水在体内储留,引起血液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即“水中毒”。
(三)水的食物来源
水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饮用水(白开水、矿泉水、有色饮料等)和食物中的水。饮用水是膳食外摄取水分的主要来源,在各饮用水中,应首选白开水;食物中的水分是儿童摄入水的另一重要来源,但不像饮用水那样看得见,各种日常食物含有不同量的水。
水的需求量个体差异大,学前儿童体内水的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新生儿约占80%,婴儿约占70%,幼儿约占65%。年龄越小,肾浓缩功能差,尿液排出多,代谢旺盛,机体对水的需求量也越大。通常情况下,学前儿童对水的需求量为:0~1岁,需水量为120~160毫升每千克体重;2~3岁时,100~140毫升每千克体重;4~6岁时,90~110毫升每千克体重(详见《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