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与预防(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原因

幼儿口吃有病理、心理和社会因素。①研究发现呼吸系统出现阻隔如鼻下胛异常肥大、鼻息肉会造成口吃,语言神经功能障碍也会造成口吃。②幼儿期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关键期,幼儿模仿性很强,如果幼儿周围有人有口吃现象,幼儿会由于好奇、顽皮去模仿而造成口吃。③由于幼儿思维和语言活动有时并不同步,可能出现语言跟不上思维的情况,如果家长和老师过分关注可能造成幼儿精神紧张,造成口吃。④幼儿在语言获得期难免出现语音不准、语言不流畅的情况,成人的过度纠正也会给幼儿带来心理压力,造成口吃。

3。矫治

①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习惯,让幼儿从模仿中学习正确的语音、语调。对幼儿不正确的发音习惯、不连贯的语音,要让他们注意倾听,多进行练习。②消除说话时引起情绪紧张的因素,是矫正口吃的关键,成人在与幼儿对话时,对其口吃行为不要过度关注,要有耐心等待孩子把话说完,成人可用正确的表达引导孩子,但不应急于求成。③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除了正确示范外,也训练幼儿心平气和地说话,把要说的话想好再慢慢说出,平时可让幼儿多朗读儿歌和唱歌,以调整其说话的节奏。

(二)缄默

指儿童没有听说与发音器官障碍,在一定场合下言谈正常(如在家中),但面临特定的社会情境时(如在学校)持续性不语的复杂行为特质。3~5岁幼儿发病较多,女孩多于男孩。

1。症状

患儿在幼儿园和陌生人面前不说话,可以长时间静坐不动,通常用手势、点头、推拉或只是简单的“是”“不”“否”等单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而不能用轻松流畅的言语与他人进行交流。

2。原因

由于缄默症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心理障碍,研究认为其产生原因有生理及环境因素。①有研究发现(KolvinandFundudis,1981),缄默症患者50%有语言不成熟、42%遗尿、15%麻癫或脑电图异常、13%有智障家族史。患者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常有诸如羞怯、社会焦虑、恐慌发作或者有选择性缄默症病史。②家长对子女的过度保护也会让幼儿养成敏感、畏惧、缺乏安全感的个性,一旦处于陌生环境会感到害怕,于是以缄默来克服内心焦虑。③幼儿生活中由于受惊、恐惧、生气或被人嘲笑而以缄默的方式进行防卫。

3。矫治

消除周围环境中导致患儿紧张的精神因素。不要过分注意其语言表现,特别注意在人多的场合不要勉强其说话,转移儿童对自己言语的注意力,也不要表现出因其缄默不语而焦虑,避免不良的暗示作用,也使其逐渐忘掉自己在言语方面的缺陷。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和锻炼。

五、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是指在进食过程中的行为问题。有的是进食快、食量大,喜欢吃淀粉和高脂肪食物,从而导致肥胖;还有异食癖等。

(一)厌食

婴幼儿厌食就是长时间的食欲减退或消失。

1。症状

患儿表现为进食慢、拒食、吐食物、流质食物依赖时间延长,进食时咀嚼、吞咽困难等,自我喂食、餐具使用能力缺乏,餐间发脾气及破坏行为。

2。原因

婴幼儿时期的厌食表现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①生理因素。如慢性消化道疾病,长期消化不良、便秘等可引起食欲减退;服用抗生素类药造成胃肠道菌群失调,也会引起厌食和食欲不振。②不良喂养习惯也可造成孩子厌食。如吃饭不定时,生活不规律;或给孩子喂食过多零食,不但挤占了孩子的胃,高糖、重口味的零食也提高了孩子的味觉阈限,造成对正常进食的影响;家长过量喂食,还有些家长允许孩子边玩边吃或追着孩子喂食。③心理原因。如婴幼儿受到精神刺激或心情不愉快以及受到强烈惊吓,精神萎靡,也可造成厌食和食欲减退。

3。矫治

首先要搞清厌食的原因。①因生理或疾病原因造成的厌食,可就医进行诊治,如因胃肠道菌群失调造成的厌食,停药后可缓解或消除症状,也可服用双歧杆菌类药物调节菌群。②家长应改变不良的喂养方式,定时、定点,清淡饮食;孩子胃部容量较小,不要让孩子暴饮暴食,可采用少食多餐的喂食方法;喂食时将可能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物品拿开,也不要强迫孩子进食,如果拒食就暂时不要给他吃,等孩子饿了自然就会吃;家长在烹调食物时可经常变换饮食花样,利用蔬果汁增加食物颜色,做出花型吸引孩子进食。此外,家长自己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某些食物的偏爱与厌恶,平时应增加孩子的活动量,促进消化。③由于精神因素导致的厌食,要尽量消除导致精神不愉快的因素,家长也应控制情绪,以免因孩子厌食带来的焦虑感染孩子。

(二)异食癖

异食癖是指进食非食物性异物,是一种进食过程中的特殊癖好。异食行为大约于儿童1岁半时出现,在2~6岁幼儿身上最为常见,尤其是3岁以下幼儿,其中以男孩居多(男女比例1。29∶1),农村患儿多于城市患儿(1。6∶1)。1岁以前婴儿的啃咬非食物性东西不属于异食癖。幼儿异食行为的不良后果在于异物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如铅中毒、对消化道的腐蚀等。

1。症状

异食癖患儿持续性地进食一些非食物性异物,如油漆、泥土、墙灰、砖块、石头、纸片、头发、棉球、烟头等。即使遭到大人阻止,也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常悄悄吞食。患儿大多表现出食欲低下、偏食、贫血及发育状况低下等。

2。原因

异食癖的发生有多种原因,有专家认为,儿童异食癖是由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意向障碍[1]。①生理原因。医学报告显示,某些缺铁性贫血和锌缺乏幼儿有异食行为。缺锌可引起味觉素分泌减少,导致味觉减退或味觉紊乱,锌参与体内很多酶的代谢活动,缺锌也会引起多个器官和组织的生理功能异常;也有人认为幼儿因为吞食较多黏土,才造成体内铁、锌吸收障碍,从而导致贫血和缺锌;某些微量元素如钴、铜、氟、碘、铬、硒、锰等的缺乏也会导致异食;异食癖和铅中毒也有相关;在某些异食癖的患儿大便化验中还发现了蛔虫卵;此外,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患儿中也发现了异食行为。②环境因素。有观点认为,因家庭贫困,父母为谋生而忙碌,对儿童无暇管教,幼儿缺少食物和玩具,处于饥饿状态,或因好奇,也会捡拾非食物入口。③心理因素。家庭破裂、父母分离、家庭不和睦导致幼儿缺少情感关怀,受虐待、缺乏伙伴等使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心理发育迟缓等。

3。矫治

对异食行为的不同原因作具体分析后进行干预。①因生理原因导致的异食行为应通过服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②对幼小患儿要控制其周围环境,如不要把易于吞食的小玩具放在幼儿周围,对大一点的患儿可进行认知疗法,使其明白异食的不良后果。③抚养者要改善自己的育儿态度和方法,不能以责罚或束缚其手脚的方式应对患儿的异食行为,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幼儿,关心并加强对其饮食照顾,满足其情感及生理上的需求。④也可采用厌恶疗法进行治疗。

六、不良习惯

(一)吮指

吮指包括咬指甲、吃手指、舔手指等,是周岁以前幼儿的一种常见行为,属正常生理现象。一周岁以后,吮指行为迅速减少。但是三岁以后的幼儿直到成人仍有吮指的习惯,就不再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过度吮指不但会弄伤手指、指甲,导致甲沟炎,而且会影响下腭正常发育而使牙列不齐。幼儿经常吮指也容易引起口腔、呼吸道、肠道感染。同时,不良的吮指习惯还使幼儿学习、游戏等活动的兴趣下降,注意力分散。

1。症状

幼儿吮指,以吮拇指者为多。有吮指习惯的孩子,常常把手指含在口中睡觉。正在吮指时,强行把手指拉出,孩子就哭泣。重度吮指者,被吮吸手指皮肤肿胀,甚至脱皮、破溃,仍不停止。有吮指习惯的孩子,部分发育至3~6岁时,可发展为咬指甲。多数咬指甲程度一般,不太严重;少数严重者,指甲可能被咬坏,或者咬光秃。

2。原因

幼儿为什么会吮指,相关研究一直认为情感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和心理上的羞怯、紧张、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以及行为受挫等是形成幼儿吮指这一不良习惯的主要心理原因。如家庭气氛紧张,父母不和、经常争吵;父母养育态度专制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孩子在幼儿园或家庭受到冷淡和歧视;幼儿性格孤僻和生理上缺陷,等等。有些幼儿就会通过吮指聊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渐渐地便成了习惯性动作。此外喂养不当,如断乳太早、母乳喂养不足、哺乳期过长或长期让婴儿吮吸安慰奶嘴、喂养无规律等,也可能形成孩子吮指。

3。矫治

①预防和矫治幼儿吮指不良习惯的首要方法,就是消除幼儿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情绪,杜绝斥责和惩罚,家长和老师多给这些幼儿关心和爱护,避免其感情上受挫,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在幼儿手上抹药水、涂辣椒等并非有效方法。②积极引导幼儿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游戏和活动,创造机会增加幼儿间的交往,分散其注意力。③纠正错误的喂养方法,培养幼儿有规律地进食。

(二)交叉腿发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