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第4页)
(2)预防环境过敏。有的孩子可能是对动物的毛发、尘螨过敏,因此家中最好不要饲养宠物,不用地毯,生活用品尽可能是棉制品,空调的排风口要及时清洗。如果孩子对花粉过敏,春暖花开时孩子外出应戴口罩或减少外出的频率。
2。局部治疗
若学前儿童患急性湿疹,以消肿、去渗液、止痒为原则,用硼酸水湿敷,外用氧化锌油、莫匹罗星软膏等;亚急性湿疹的治疗原则为消炎、止痒,选用炉甘石洗剂、湿疹霜等;慢性湿疹治疗应以止痒为主,可选用黑豆油软膏、艾络松软膏等。
3。全身治疗
当湿疹皮损较广泛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抗组织胺类药物,若伴有感染发热时,加用抗生素。
六、肠道寄生虫病
肠道寄生虫病(iinalparasitediseases)是由肠道蠕虫寄生在人体内,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蠕虫病有四十余种,学前儿童以蛔虫病、蛲虫病最为常见,感染率最高。学前儿童感染寄生蠕虫后,体内的血液、组织液、营养可被蠕虫吸收,致使儿童贫血,同时虫体分泌毒素,引发儿童食欲不振、呕吐等症。若肠道蠕虫过多将会阻塞肠道或钻入阑尾、胆管内,引起腹痛,甚至会因诊断不明而致死亡。
(一)蛔虫病
蛔虫病(ascariasis)是由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引起的最常见寄生虫病。此病国内流行广泛,学前儿童感染率高。
1。病因
人是蛔虫的唯一终末宿主。蛔虫的生殖与生存能力极强。人体感染蛔虫后,每条成熟雌虫每日可产卵24。5万余个。虫卵在温暖适宜的环境中可存活1~2年;但对高温、日晒和干燥环境较为敏感,如在温度65℃水中5分钟即被杀死。虫卵从4月末到5月初开始感染人体,持续至10月,以7~8月份出现率最高。
人对蛔虫普遍易感,其感染率儿童高于成人,尤其是3~10岁年龄段儿童感染率最高。该病的传染源为排出受精虫卵的患者。感染蛔虫病的主要方式是经口吞入感染期虫卵。
2。症状
蛔虫发育的不同阶段(蚴虫和成虫)可引起机体不同症状。
蚴虫所致的症状:学前儿童短期内吞食大量感染性虫卵,于一周之后出现发热、乏力、咳嗽、气急、哮喘、吐血丝痰等症。重症者出现头痛、右上腹痛、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成虫所致症状:成虫寄生于肠道,可损伤肠黏膜,导致消化吸收障碍、食欲减退、腹泻、呕吐、便秘。严重者可引起营养不良,出现睡眠不安、磨牙等症。
3。防治措施
(1)改善卫生环境:大力改善托幼机构及社区卫生,及时处理污物,消灭蚊蝇滋生地,切断传染途径。特别是农村地区,将粪便虫卵杀死后再做肥料处理。
(2)健康教育:将预防蛔虫感染工作作为托幼机构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学前儿童的自我防治意识和技能。其教育对象还包括家长、教师、保教人员,尤其是炊事人员。针对蛔虫感染特点,严把“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驱虫治疗:选用安全、广谱、高效、服用方便、价格适宜的驱虫药。常用驱虫药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复方甲苯达唑等。此外,需严格掌握服药适应症和禁忌症。托幼机构为学前儿童驱蛔之前,须征求家长与儿童的同意;服药过程中,要加强疗效及副作用观察,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4)防治并发症:学前儿童一旦出现上腹阵发性剧烈疼痛、腹胀、恶心、呕吐、咳嗽、发热等症,怀疑是由肠道蛔虫症、肠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引起。需进行一定的对症护理后,及时就医。
(二)蛲虫病
&erobiasis)是由寄生于肠道中的蛲虫引起的疾病。蛲虫是一种白色、细小、两端尖直的线虫,俗称“线头虫”。蛲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阑尾、结肠、直肠等处,头部附着在肠黏膜或刺入黏膜深层,以吸取肠内营养液和血液为生。蛲虫病是学前儿童常见慢性传染病。
1。病因
蛲虫感染者是蛲虫病的唯一传染源。蛲虫病的感染方式有自身感染及异体感染。
(1)自身感染
患儿因蛲虫爬行的机械刺激和虫体分泌物的化学刺激,引起肛门皮肤奇痒。学前儿童反复搔抓,手上沾满虫卵,洗手未净,手拿食物进食,虫卵可经口吸入。也有部分幼虫在肛门处发育成熟后,逆行爬回肠内,发育为成虫。蛲虫寿命仅2~4周,但因虫卵沾染于裤子及被褥等生活用品,可使学前儿童长年累月重复感染。
(2)异体感染
是指患者排出的虫卵随空气尘埃飞扬,被其他学前儿童吸入鼻咽部造成感染的方式。
2。症状
蛲虫病的典型表现为夜间肛门或**瘙痒难忍,学前儿童挠抓后,引起肛周糜烂、湿疹样皮疹、出血及继发细菌性感染,局部肿痛。有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脱肛等症状。部分患儿可有食欲缺乏、消瘦、好咬指甲、烦躁、失眠、磨牙、遗尿、夜惊等神经精神症状。
3。防治措施
(1)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蛲虫交叉感染、重复感染率高。所以该病预防的关键是学前儿童及成人都应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如剪短指甲,食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勤换内衣**,被褥应放置太阳下暴晒,杀菌消毒,纠正吮指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