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内容(第1页)
第三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根据WHO的总体战略指出:面向21世纪的根本问题是确保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不被经济发展所破坏,在环境的支持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健康潜能。其重要措施就是把生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生的准备阶段(preparationforlife)、人生的保护阶段(proteoflife)和晚年生活质量阶段(qualityoflifeinlateryears),并根据各阶段的健康需要,提出健康目标、任务、基本内容以及实施原则、途径与方法。学前期属于人生的准备阶段。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人生准备阶段的健康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儿童的生存能力,促进其体质的发展。通过教育,使儿童建立起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养成卫生习惯,为终生行为和生活方式奠定良好而巩固的基础,促进人生各时期的健康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确保母亲在最适当的时期受孕,确保母亲享受到国家规定的产前保健,得到丰富的营养,准备好母乳喂养,有安全的分娩环境。
2。通过改善环境卫生、分娩接种、儿童疾病综合管理,降低婴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3。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创造有利于健康和安全的环境,支持学前儿童健康生活方式的发展,从而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环境。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任务
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的教育。托幼机构健康教育是通过健康教育教学、一日生活等使学前儿童掌握疾病防治、心理健康、膳食营养、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爱清洁、讲卫生的思想观念,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为终身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学前儿童的基本卫生知识水平
学前儿童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往往是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所致,通过健康教育向儿童传授卫生知识,以帮助学前儿童了解基本卫生知识,将学前儿童的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
(二)提高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与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托幼机构的膳食服务、体育教育(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游戏)以及托幼机构的卫生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均可影响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学前儿童膳食平衡,合理营养,正确进行体育锻炼,创造生长发育有利的环境和因素,消除不利因素,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三)降低学前儿童常见病的发病率
学前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某些致病微生物免疫能力较差,常由于某些不良生活习惯及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易患某些疾病。只有对学前儿童及时普及各类常见病的有关知识,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使学前儿童掌握有关的预防知识,结合托幼机构定期检查和矫正,可使患病率下降。
(四)预防各种心理障碍,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前儿童逐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初步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培养积极向上、自信自律、友善合群的健全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有效提高学前儿童的心理素质,为其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培养学前儿童的自我保健能力
成人时期的许多疾病如肥胖、心血管病、肿瘤等,均与其不良的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有关,而学前期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的关键期。因此,必须从学前期开始培养自我培养的意识和能力,为其终身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
健康教育内容是教育实施的中介;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养成良好的个体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条件。
学前期包括0~3岁的婴幼儿期和3~6岁的幼儿期。幼儿年龄阶段不同,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不同,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一)婴幼儿健康教育内容
0~3岁婴幼儿期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是父母,教育内容主要是指导父母学会对婴幼儿生长的监测;对婴幼儿感觉、语言和动作发育实施早期刺激教育的方式方法;预防常见病和传染病、实施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以及正确添加辅食的知识和方法等。
(二)幼儿健康教育内容
3~6岁幼儿期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扩大到学前儿童。对学前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日常生活卫生知识的掌握及卫生习惯的培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卫生教育
对学前儿童进行个人卫生教育,特别是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这对于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肌体的健康,预防疾病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前儿童行为的可塑性大,这个时期正是培养学前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良好时机,不仅容易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较易纠正不良习惯。在学前期要注意培养的个人卫生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