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三、麻疹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多发于冬春两季。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中耳炎、白喉、百日咳、结核病、维生素A缺乏症等。1~5岁未进行麻疹疫苗接种的儿童发病率最高。

(一)病因

麻疹病毒只感染人,因此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口鼻及眼的分泌物,主要经飞沫传染,病毒离开人体后,生存力不强,在流动的空气中或日晒下半小时即被杀灭。

(二)症状

1。潜伏期:大多6~18天(平均10天左右)。潜伏期末期可有低热、全身不适的症状。

2。前驱期:约3~4天。患儿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流泪、打喷嚏、眼睑水肿、畏光等症状。出疹前2~3天,在口腔两侧的颊黏膜上可见到直径0。5mm~1。0mm灰白色小点,外周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出疹后逐渐消失,留有暗红色小点,此称为“麻疹黏膜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最可靠依据。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至额、面、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至手掌与足底。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而后逐渐密集。皮疹之间可见正常皮肤,不伴随有痒感。出疹期3~5天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可升至40℃~40。5℃,并伴有咳嗽、呕吐及腹泻。

4。恢复期:若无并发症发生,3~4天后按出疹的先后消退,体温渐恢复正常,食欲、精神等全身症状逐渐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棕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痊愈。

(三)护理

1。一般护理

(1)卧床休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及空气流通,室温宜在16℃~21℃,避免强光直射和风直吹患儿。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和口鼻、眼部黏膜等清洁。经常用温开水清洗眼分泌物,保持眼部清洁;可用棉棒蘸温开水清除鼻涕,保持鼻腔、口腔清洁;多喝开水,保持口腔清洁。

(3)多吃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适时补充高剂量维生素A,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对症护理

(1)出疹发高烧时,应给予物理降温或服用少量退热剂;若出汗则要及时把汗擦干,避免着凉。

(2)烦躁时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频繁剧咳时可用镇咳剂或雾化吸入。

(3)当细菌感染并发肺炎、喉炎等症时,应服用抗生素并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四)预防

1。控制传染源,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在麻疹流行期间尽量避免易感儿童接触病患者。

2。患儿居住的房间要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接触过传染期患儿的人应更换外衣、洗手或到室外停留20分钟以除去表面沾染的麻疹病毒。

3。易感儿童在接触麻疹患者后1~2天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如在接触2天后再接种则不能预防发病,但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童应采用被动免疫,尽早注射丙种球蛋白。通常情况下,接触麻疹病人后5天内足量注射可制止发病,接触5~9天内注射可减轻症状。

四、水痘

水痘(varicella)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多见于儿童水痘,以2~6岁为发病高峰期。传染性极强,多发于冬、春季。患病后可终身免疫,也可能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一)病因及传染途径

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的浆液中。患病者为唯一传染源,从患者发病日起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病初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皮肤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染。

(二)症状

水痘病的潜伏期为2~3周,平均14日。

1。轻型水痘

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靠自身免疫就可逐渐痊愈,无须特殊治疗。一般10天左右痊愈,全身症状和皮疹较轻,如皮肤损害处无继发感染,皮疹结痂后一般不留瘢痕。

2。先天性水痘

母亲在妊娠早期感染水痘可导致胎儿多发性先天畸形;若发生水痘数天后分娩可导致新生儿水痘,病死率为25%~30%。

3。典型水痘

起病较急,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随后1~2天出现皮疹,皮疹出现呈向心性分部,先见于头皮、面部,渐延及躯干、四肢。初起时为细小的红色斑丘疹,1天左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形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由于皮疹陆续分批出现,所以在疾病的高峰期可见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约经2~3天水疱干燥结痂,痂脱而愈,不留瘢痕。出疹期间皮肤瘙痒,脱症后不留皮痕,若因挠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另外,黏膜皮疹还可出现在口腔、眼结膜、**等处,易破溃形成浅溃疡。

4。重症水痘

多发于恶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持续高热和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皮损常呈离心性分布,四肢多,水疱疹有脐眼,皮疹多且易融合成大疱型或呈出血性,可继发感染或伴血小板减少而发生爆发性紫癜。

(三)护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