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和热能(第2页)
2。蛋白质过量
当蛋白质摄入量长期超过该年龄儿童推荐摄入量时,将可能发生以下情况。
(1)肝肾功能异常。
(2)易致血液高渗性和继发的高张力性脱水。
(3)被动性钙丢失,易产生骨质疏松。
(4)蛋白质的超量摄入常常伴有高能量的摄入,并由此发展成营养性单纯性肥胖症。
(五)蛋白质的供给量
根据喂养食物不同,婴幼儿的蛋白质推荐摄入量(RNI)为:0~0。5岁,蛋白质适宜摄入量为9克天;0。5~1岁,推荐摄入量为20克天;1~2岁,推荐摄入量为25克天;3~6岁,推荐摄入量为30克天;6~7岁,推荐摄入量为35克天(详见《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二、脂肪
脂肪(fat)由碳、氢、氧组成,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脂肪又称脂类或脂质,是中性脂肪和类脂的总称。中性脂肪也称甘油三酯,由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组成,包括油和脂。常温下呈固态者称脂,呈液态者称油,如猪油、菜油、豆油等。类脂包括磷脂、糖脂、固醇等化合物。如卵磷脂、脑磷脂、胆固醇和各类脂蛋白等。类脂属较稳定脂肪,称为定脂,很少因膳食脂肪的摄入多少而变动。另一类称为动脂,它易受摄入脂肪的影响而变动。
脂肪由脂肪酸构成,脂肪酸根据其饱和程度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在不饱和脂肪酸中,有些是人体必不可少且不能自行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
(一)脂肪的营养价值
脂肪的营养价值取决于脂肪酸的消化率、饱和程度和维生素的含量等。
1。脂肪的消化率
脂肪的消化率与营养价值成正比。食用脂肪的消化率与其熔点有密切关系。熔点越高,消化率越低。一般脂肪的熔点在50摄氏度以上,则不易被消化吸收;熔点接近或低于体温者则消化率高。
2。脂肪酸的饱和程度
脂肪酸的饱和程度越低,其营养价值越高。必需脂肪酸都是不饱和脂肪酸。目前已经肯定的必需脂肪酸是亚麻酸。植物油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较高,其营养价值一般高于动物脂肪(椰子油除外)。
3。脂溶性维生素含量
脂溶性维生素含量越高,其营养价值越高。动物贮存脂肪中几乎不含维生素,一般动物器官中所含维生素也不多,但肝脏及乳、蛋脂肪中维生素A、D含量丰富。植物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
(二)脂肪的生理功能
1。组成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
细胞膜具有由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组成的类脂层;脑和外周神经组织都含有磷脂和糖脂;胆固醇是体内合成固醇类激素的重要物质。同时,脂肪还构成体内的贮存脂肪,当机体需要时,可随时用于机体代谢。
2。贮存能量、供给能量的重要物质
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可产生9千卡的热量,是每克蛋白质产生热量的2。25倍,是人体供热的“燃料库”。因脂肪的产热量大,所占空间小,可在皮下、腹腔等处贮存。
3。保护和保暖
脂肪分布于人体的皮下、肠系膜及心、肾、肾上腺等器官的周围,如同软垫,对器官进行保护和固定,使其免受撞击和减少振动。脂肪不易导热,具有保护体温的作用。
4。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维生素A、D、E、K不溶于水,只能溶于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在肠道被消化吸收时,必须先借助脂肪将其溶解,机体才能更好地吸收利用。
5。增加食物感官性状,引起食欲,产生饱腹感
在烹调食物时,添加脂肪类食物,可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引起幼儿食欲。脂肪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能延迟胃的排空,使胃保持饱胀感,不易感到饥饿。
(三)脂肪的缺乏和过量
若脂肪供应量太少,学前儿童体重下降,皮肤干燥,并可能发生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若脂肪供给太多,会使学前儿童胃排空时间延长,消化过程缓慢,引起消化功能紊乱,甚至导致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等病症的发病率升高。
(四)脂肪的食物来源
脂肪按其来源分为动物性脂肪和植物性脂肪。如猪油、牛油、羊油、鸡油、奶油、肥肉、乳类、蛋类等动物性食物和豆类、花生、菜籽、玉米、橄榄、葵花籽等部分植物性食物。
(五)脂肪的参考供给量
脂肪摄入须适量。儿童每日脂肪供给量,一般占每日热能总量的25%~30%。
三、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也称为糖类,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也是最主要、最经济、最易获得的能量来源。
(一)碳水化合物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