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内容(第2页)
要让学前儿童学会自己洗脸、洗手、早晚刷牙、穿脱衣服鞋袜、吃饭、收拾整理玩具和用具等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
(2)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要训练学前儿童按时睡眠,定时定量饮食及大小便等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使其一日生活有规律性。
(3)清洁卫生习惯
要让学前儿童养成勤洗手、勤洗头、勤洗澡和勤换衣、勤剪指(趾)甲、勤剪发等清洁卫生习惯,学会使用自己专用的手帕面巾和浴巾,或一次性使用的卫生纸巾,特别是在咳嗽、打喷嚏时,会用手帕或纸巾遮住口鼻,要教育学前儿童不要用手抠鼻、挖耳、揉眼,也不要将手指、蜡笔、铅笔等放入口中。
(4)学习卫生习惯
要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阅读、绘画、写字、唱歌等习惯,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注意用眼卫生,并保持书籍、文具和玩具的清洁。
2。心理健康教育
从理论上讲,大部分学前儿童的心理是正常的,但是,正常并不等于理想,几乎所有的学前儿童的心理品质和情绪特质都有必要加以改变,对学前儿童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学前儿童健全的个性,养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以及学习消除心理紧张的方法等得以实现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每一个学前儿童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及增强鉴别和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
对学前儿童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范围甚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前儿童学习适当表达情绪和思想的技能和方法。
(2)培养学前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情感。
(3)帮助学前儿童改善与人交往的技能。
(4)培养学前儿童形成与人合作、分享和商量的品质。
(5)增强学前儿童自知和自我接受的意识。
(6)帮助学前儿童发展自尊、自信、自主和自我控制。
(7)让学前儿童初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培养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决策能力,自觉抵制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
3。营养与饮食卫生教育
对学前儿童进行的营养卫生教育应与饮食卫生习惯的培养同时进行。进行教育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前儿童初步认识了解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粗略地知道应从哪些食物中去获得这些营养素,特别是要让儿童知道在饮食中要多吃含粗纤维的蔬菜等食物。
(2)要培养学前儿童对平衡和合理膳食的积极态度,能自觉自愿地食用各种食物,不偏食,不挑食,不过食,进食时保持良好的情绪。
(3)要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饭前洗手、进食定时定量,不乱吃零食和过多饮用冷饮,进餐时细嚼慢咽,不边吃边说笑等,要让儿童懂得“病从口入”的道理,做到不吃没有洗烫消毒的生食品,不吃霉变、腐化的食品,不吃被农药、金属毒物等污染的食品。
4。环境卫生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人与环境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如果环境发生剧变,或者由于人的原因使其构成或者状态发生变化,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甚至扰乱和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对学前儿童施行的环境卫生教育旨在让其初步懂得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逐步产生和形成保护生活环境卫生的责任感,培养学前儿童保护环境卫生的行为和习惯。
5。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教育
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教育旨在让学前儿童懂得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有益于儿童疾病的预防,从而初步形成个体在疾病中的责任感,并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较为自觉地执行各项预防措施。
6。性教育
学前期形成的观念和性认识是成人明确性概念和性信念的前身,可能成为成人期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学前期,忽视了性的问题,儿童的人际关系就不能顺利发展;回避了性的问题,儿童的个性就不可能健全;如果对儿童的性问题不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甚至采取压抑的方法,那么不仅会挫伤儿童的求知欲,还会影响其一生正常的生活。性教育应从儿童刚出生时就开始,通过教育,让儿童逐步学习各种有关性的知识,防止产生性压抑和性神秘感,逐步确立正确的性态度,培养儿童具有正确的性别自我认同和性角色意识。
性别的自我认同是个体对性角色的自我体验,而性角色是性别的公开表现,儿童在3岁以前就已经开始对自我性别进行认同了,5岁左右的儿童则能以自己的性别角色适应社会生活,以后,儿童的自我性别意识逐渐强烈。在学前期,给儿童起名字、买衣服、选择玩具、安排活动、与儿童进行交流,都具有性教育的意义,如果在这些方面有意无意地出现倒错,就可能造成性别认同的障碍,使儿童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等向异性方向发展,甚至产生变态的性心理。
学前儿童对性知识仅表现为纯粹的求知兴趣,所关心的只是自然界和人的因果关系,他们会提出诸如自己是从何处来、自己的**与异性儿童的不一样等问题。对这类问题成人不应该回避,可以利用自然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情景,让学前儿童逐渐认识一些关于动植物和人类繁衍后代,以及不同性别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的粗浅认识。但也不必主动去提问或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