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第4页)
1。一般护理
(1)患病期间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在患病期间,让患儿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多吃富含丰富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避免饮食过于油腻,尽量少食海产品。
(3)注意患儿的卫生清洁,如勤换内衣、床单,给其剪短指甲,避免因抓破皮肤引起感染所致的日后留疤,必要时可以给儿童戴上手套。
2。对症护理
(1)发热尤其高热时,应给予物理降温或服用少量退热剂。
(2)皮肤瘙痒时,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止痒,必要时可给少量镇静剂,疱疹上涂上甲紫,可使疱疹尽快干燥结痂。
(3)疱疹被挠破时,可涂0。75%碘酒与75%酒精或安尔碘皮肤消毒液,以防继发感染。若无继发细菌感染,则无须应用抗菌药物。
(4)在特殊情况时,如对免疫能力低下的播散性水痘患者、新生儿水痘或水痘性肺炎、脑炎等严重病例,应及早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四)预防
1。控制传染源,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特别注意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儿,一旦被传染上水痘,可使病情恶化。
2。对与患儿接触者的易感儿童,应严格检疫3周。
3。被患儿的呼吸道飞沫或皮疹疱液污染的空气、被服及用具应采用通风、紫外线曝晒或消毒水擦洗等方法消毒。
4。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对于免疫缺陷患儿或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的患儿接触水痘患者,应给予注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预防。
五、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5~15岁的儿童是高发人群,患病后可产生长久的抗菌及抗红疹毒素免疫力。少数病例在病后出现心、肾、关节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一)病因
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亦可经过受污染的用具、饮食等间接传播。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
(二)症状
潜伏期为2~12天,多数为2~5天。起病多急骤,可有发热、咽痛、呕吐等症状,于发病后1~2天出皮疹。
1。轻型
表现为低热或不发热;轻度咽痛;皮疹稀少、颜色淡,常见于腋下及腹股沟处,消退得很快,发病后一周,面部、肢端处有轻微皮肤脱屑,但仍可发生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2。普通型
起病急骤,出现发热、畏冷,体温可达39℃以上。学前儿童可有惊厥、咽痛等症,影响进食。病初起时,舌被白苔,舌**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仍突起,称“杨梅舌”。面部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即“口周苍白圈”;咽部和扁桃体显著充血,可有脓性分泌物;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感。在腋窝、肘部、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皮疹较为密集,颜色深红,疹间有针尖大小出血点,形成深红色横向条带,称为“帕氏线”。疹退后皮肤开始脱屑,约2~4周结束,不遗留色素沉着。
3。中毒型
体温急剧升高至40℃以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惊厥、呕吐、头痛等症。扁桃体多有脓肿性分泌物,可出现坏死、溃疡等症。淋巴结明显肿大,可形成蜂窝炎。严重者会发生败血症、中毒型肝炎及休克等症。
(三)护理
1。一般护理
(1)休息:患儿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避免外人探视。室内应保持清洁,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换气。
(2)饮食:应给患儿吃易消化又富有营养的食品,少吃油腻食品,并注意少食多餐;让患儿多饮水和各种果汁,多吃青菜和水果。
(3)卫生:应保持患儿口腔清洁卫生。
2。对症护理
(1)咽痛时,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有条件的可使用喷雾加湿器,以补充空气中的水分来舒缓喉咙疼痛。
(2)皮疹发痒时,应注意剪短孩子的指甲,以避免抓伤皮肤,并在皮肤皱褶处,如颌下、腋下、大腿根等处涂止痒粉;后期出现大片脱皮,应使其自行脱落,不可强行撕剥,以免损伤皮肤而继发感染。
(3)密切观察接触者的体温,检疫期间若出现扁桃体炎、咽炎等,应尽早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
(四)预防
1。本病流行期间,避免儿童到公共场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