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清洁肛门。睡前、晨起(尤其便后)淋浴,冲洗肛门,可冲走大量幼虫。

(3)药物治疗。蛲虫病患儿可口服或外用抗寄生虫药,彻底消除传染源。常用药物有甲苯达唑、噻嘧啶等,服药后2~3周重复用药以根治;也可外用驱蛲虫软膏,患儿睡前涂于肛门部,杀虫止痒。在高感染率地区,以托幼机构为主,进行全体驱蛲治疗。

七、肥胖

肥胖(obesity)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从而危害身体健康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其中前者占95%~97%,无明显代谢性疾病,因能量摄入过多引起的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的慢性病;后者往往伴有明显的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患者呈特殊体态,相对于前者,肥胖更为明显。

学前儿童一般为单纯性肥胖。且不同年龄组肥胖的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1月~1岁组为1。86%,1岁后明显下降,3岁开始回升,4岁后明显上升,6~7岁达到最高为7。02%。由此得出,学前期是超重、肥胖的高发年龄,正好与脂肪组织的发育活跃期及重聚期相吻合。所以,预防和控制学前期儿童的肥胖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还可减少其日后肥胖的发生,且对预防许多成年期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有重要作用。

(一)病因

肥胖的病因复杂,可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1。先天因素

(1)遗传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肥胖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遗传是影响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决定个体的肥胖易感性。父母双方均无肥胖,子女发胖发生率约为9%;父母一方肥胖,子女发胖发生率约为41%~55%;父母双方均肥胖,子女发胖发生率约为66%~80%。

(2)非遗传因素

已有研究证实:出生体重和剖宫产与儿童期肥胖呈明显的正相关。

母亲怀孕后期过度注意营养和休息,胎儿体重增长过快,胎儿出生时体重就会过大。在胎儿后期,脂肪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增加是一生中最快的,且脂肪细胞一旦形成则不会消失,这就为肥胖的产生奠定了生理物质基础。高出生体重导致剖宫产率增高。《儿童疾病档案》中的一项研究表明:剖宫产孩子中有15。7%在3岁时便出现超重现象,而顺产的孩子里面只有7。5%的人超重。剖宫产孩子的肥胖超重率高于顺产儿童。

2。后天因素

个体和家庭生活方式与社会环境共同构成“肥胖易感环境”。

(1)个体生活方式

学前儿童的饮食习惯、户外活动时间及方式、睡眠时间、看电视时间均会对肥胖产生影响。晚上进食多、爱吃高糖、高脂肪食物,户外活动方式强度不够或者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睡眠时间过短或者看电视时间过长都会对学前儿童肥胖产生重要影响。

(2)家庭生活方式

不科学的健康观念,如胖即健康、多吃是福;家庭不良饮食习惯,如多肉少菜、不吃蔬菜和水果等都直接引发学前儿童肥胖病的发生。

(3)社会环境

快餐业的兴起以及媒体对饮食行为的影响等宏观社会生活环境是构成“肥胖易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症状

肥胖儿童皮下脂肪丰富,分布均匀、腹部膨隆下垂;食欲旺盛,进食速度快,喜吃甜食和高脂肪食物;懒动、喜卧、爱睡。严重肥胖学前儿童可见其因皮下脂肪过多,致胸腹、臀部及大腿皮肤出现花纹;运动时,出现呼吸浅快、腿痛等症;也因体重过重,走路时双下肢负荷过重可致膝外翻或扁平足。

(三)防治措施

我们将全部学前儿童分为一般人群、易感人群和超重肥胖人群三类,从普遍性预防、针对性预防、综合防治三方面(见图6-2)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图6-2学前儿童肥胖的预防架构

1。普遍性预防

①创造社会支持环境和物质支持环境,如托幼机构为学前儿童提供能量适宜、营养均衡的午餐,教授运动技能、制订运动方案、提供运动场所等。②教授家长健康知识和技能,如基本营养知识、平衡膳食方法、体育锻炼技能、健康生活方式等。③提供健康服务,如托幼机构根据体检结果建立健康档案,实施分级管理,社区为学前儿童及家长提供健康咨询等。④将防治肥胖工作提前到婴儿阶段以及母亲妊娠阶段,措施包括提倡孕期合理营养、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等。

2。针对性预防

①建立良好膳食制度,保证学前儿童三餐热量合理分配,平衡膳食。②纠正不健康饮食行为,如不暴饮暴食,少吃油炸食品,并饮用清淡、不含糖饮料。③防止盲目减重,禁食、吃腹泻药等不健康减肥行为。

3。综合防治

①制订长期性、阶段性减重目标。②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学前儿童脂肪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素的摄入。③制订行为矫正措施,严格控制不良饮食行为(如喜吃高糖脂零食、快餐;晚上进食过多等)。④合理安排户外活动项目及时间、增加睡眠时间、避免长时间看电视。属超重学前儿童,原则上应纳入“针对性预防”行列,控制体重过快增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