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步骤与方法(第1页)
第三节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步骤与方法
【头脑风暴】
对幼儿园教学评价活动的反思
承传以往的习惯和经验,教师们总是在活动的最后集中幼儿,自己充当主角地对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冬去春来,随着幼教界各种新观念的传入,我们对评价活动有了新的看法。例如,在评价活动中不再以教师为主角,而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因此,评价方式不断呈现多样化——幼儿自我评价、幼儿之间相互评价、师幼之间的相互评价等。然而,在一次的评价活动中,我困惑了:是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有评价呢?
你认为幼儿园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要有评价吗?为什么?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实施不是一项简单工作。在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前,首先要确定评价目标;其次设计评价方案;最后实施评价。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评价目标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水平和现状,改善、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目标的确定是与评价者的需要直接相连的。不同的需要意味着不同的评价类型和评价方法。如果评价者想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全貌,就要进行全面评价;如果想了解教师的总体工作情况,就要进行教师工作评价;如果想了解教师集体教育活动的情况,就要对教师设计和开展的教育活动进行评价。
(二)确定评价方案
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目标要求设计评价方案,是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之前要做好的重要准备工作。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方案的编制,一般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1。分解目标,形成指标体系
幼儿园要求教师“眼中有幼儿,心中有目标”,这句话中提及的“目标”也就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所要依据的基础。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就是评价者把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状况与评价者所设定的目标或教师所预设的教育目标进行比较,做出评价。
幼儿园教育目标分为几个层次:幼儿园教育总目标—年龄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活动目标。对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后,就构成一个目标体系,由此构成了非常具体的评价指标。教育评价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不分主次和主观臆造,而是对所要达成的总目标进行分解,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和有代表性的项目,组成评价的指标体系。因此,评价指标就是分解后的目标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次、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评价者在评价时,首先必须将评价目标进行分解,形成可操作或可测量的指标体系。
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是整个学前教育评价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没有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便没有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评价。
例如,针对幼儿的发展评价,首先要对发展目标进行分解。幼儿发展系统中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子系统,即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每个子系统下面,又有低一个层次的子系统,如身体子系统包含了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自我保健和生活能力等;还可以往下进一步分解到第三个层次的子系统。如“走”就属于第三层次了,对“走”再分解就成了评价指标了:会甩动双臂走;会手脚协调地走;不扶梯一步一阶地上下楼梯;会按节拍变速走;会灵活地变向、变速走。这五个指标都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实际测量。由此,分解后的目标体系就成了可以实际评价的指标体系。附录二《常州市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评价指标(试行)》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具体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构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这里面很多项目就涉及了教师开展的教育活动评价。
2。界定标准,形成标准体系
在形成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后,一般还要对指标进行进一步处理。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看他是否达到评价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为此,还需要进一步划分出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其实就是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细分到可以测评的指标,并且提出数量或质量上的要求。幼儿园教育评价标准或标准体系是对评价对象的各项指标达到要求的程度在数量和质量方而进行价值判断的准则和尺度。[3]因此,要想评价做到科学化、标准化,还要科学编制好评价标淮,使得评价更加真实、准确。例如,评价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将其分成A、B、C、D四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具体界定,采用语言描述(如将发起活动分为主动发起和被动发起,根据其主动的程度分成不同等级)或量化(如根据注意坚持的时间来划分等级)的形式,形成一个评价的标准体系,这样就便于评价者进行观察和评价。否则,没有评价标准,不同的评价者可能将同样的行为或事件划分到不同的等级中去,从而造成结果的不一致,影响整个评价。又如,评价幼儿在一周活动中的表现,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分为几个等级:很多、比较多、较少、很少、没有五个等级。然后将五个等级用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来界定,如将一周内出现攻击行为次数分别界定为:7~10次表示很多,4~6次表示比较多,1~3次表示很少,0次表示没有。本章的附录二《常州市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评价指标(试行)》将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用分数来界定的。离开科学的幼儿园教育评价标准,幼儿园教育评价也无法顺利进行,或者据此评价的结果比很确切和科学
3。形成计量体系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计量过程通常由以下两个基本要素构成[4]:一是加权,即根据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以一定的权数(或权重)。如对幼儿园某教师开展的教育活动进行评价,在教育活动公开课的项目上共10分,其中园领导评分占30%,教师自评40%,其他教师代表30%;二是记分,即根据各项指标所评等级的标度值和权数,求得评价分值。以上例来说明,如果园长评分8分,教师自评9分,其他教师代表评7分,该班教师的公开课评分得分为8×30%+9×40%+7×30%=8。1分。在日常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中,有时简单评价就没有权重,这时计量就比较简单,根据项目的记分直接求和就可以了。如果涉及幼儿园教育活动整体评价,或者比较复杂、详细的教育活动评价,大多都要有权数。这时,就要把权数和记分两个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计量体系。本章的附录二《常州市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评价指标(试行)》将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分别用1。0、0。8、0。6、0。4表示评分分值,加之前面一级指标的各项分数的分值(实质上涉及权数),就可以进行评价了,这个评价方案两个要素都有了。
(三)实施评价
评价的过程中,无论是评价工作的准备,还是具体评价工作的展开和评价结果的反馈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评价实施是否具有科学性将会极大地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从而影响到评价质量的优劣。按照评价实施的程序,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过程有三个阶段,即评价实施的准备阶段,评价实施阶段和评价结果反馈阶段。
1。准备阶段
评价实施的准备阶段是评价实施前的预备阶段,做好评价的准备工作是做好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前提。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得是否充分和全面,极大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在准备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组织准备。根据评价需要进行准备,如果评价工作涉及面大、广,对教师、幼儿或幼儿园自身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就需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可以根据评价的目的、评价内容等的不同,成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人员可以合理搭配,其组织形式有:管理部门成立的评价小组,科研部门成立的评价小组,由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幼教专家等组成的评价小组,园长、教师、幼儿、家长成立的评价小组等。[5]在实施评价前,要对参与评价的人员进行培训,将有关评价要求、指标、分工等具体说明,这样评价时就能各尽其责,各司其职。
(2)文件、工具准备。包括凡是与评价相关的一些评价方案、评价登记表、资料汇总表,根据实际情况部分评价还需用到的测量工具、照相机或摄像设备等,以及施测时所需的笔、纸等记录工具。
2。实施阶段
评价实施阶段是实际开展评价活动的阶段,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中心环节。为了将评价有序、高质量地进行,在评价实施阶段要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是宣传发动。这个主要目的是统一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思想,促进他们正确对待评价、理解评价、配合评价,尊重评价者的评价工作,防止被评价者产生消极甚至抵触情绪,影响评价工作的进行。
其次是搜集资料。这是评价实施的中心工作。拥有资料和各种与评价相关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资料不全或重要资料遗漏,将严重影响评价质量。一般来说,这个阶段的工作比较烦琐,任务也相对艰巨。因此,评价者要认真对待,实事求是,尽可能想方设法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真实、客观的数据资料,为科学评价幼儿园教育打好基础。
最后是评分和汇总。在前期掌握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评价者或相关人员就可以给每一具体的项目进行评分、汇总,并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使用电脑,运用专业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一些文字资料,如访谈记录、作品、工作总结等,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以便于后面的评价分析。
3。评价结果反馈阶段
开展幼儿园教育评价,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园教育工作。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结果反馈阶段是评价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该阶段工作做得好,可以对教师工作、幼儿的发展等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评价离不开信息,信息是评价的基础。要想做到科学评价,自然离不开对评价对象的信息采集。定性评价信息的采集一般采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定量评价信息的采集主要采用测验法、实验法。当然,这两种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不是绝对的。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主要方法
(一)定性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