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原则(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原则

【头脑风暴】

我们班的小朋友中有部分孩子不爱吃萝卜,熊紫光小朋友就是其中的一个,每次进餐有萝卜时,他总把萝卜单独挑出来不吃。这周的主题活动是“认识小白兔”,于是,我针对小白兔爱吃萝卜和青菜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粘贴“萝卜和青菜”,图片上的萝卜又粗又大,青菜绿油油十分可爱。语言活动学习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又到进餐时间了,今天吃的是牛肉烧萝卜,我非常高兴地对孩子们说:“小白兔爱吃萝卜,所以身体长得很壮,跑得很快。我们小朋友吃了萝卜,身体也会长得很结实,很强壮的。”接着,我试探性的问熊紫光:“今天你也吃一点萝卜好吗?”他点了点头,我给他盛了一小碗饭菜,他真的将萝卜都吃完了,我高兴地对全班小朋友说:“熊紫光小朋友今天真能干,萝卜都吃完了。”听着老师的表扬,其他小朋友也都跟着吃萝卜了。渐渐地我们班上再也没有不吃萝卜的小朋友了。

这是一位教师的教育随笔,反映的是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如何应用教育原则有效地对幼儿实施教育。那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有哪些教育原则?教师在运用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原则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也是幼儿园教育活动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原则贯穿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它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指导作用。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情景性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的含义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必须向幼儿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贯穿完成幼儿园德育任务的原则。

贯彻教育性原则就是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遵循一定的准则,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其宗旨主要是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和团结友爱、诚实、勇敢、不怕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以及文明习惯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教育性原则的运用

首先,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日常行为表现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其次,通过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以幼儿的实际活动为基点,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再次,利用集体的荣誉、舆论、行为规范和树立榜样的形式,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引导幼儿学习辨别是非和掌握正确的道德标准,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和积极影响,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最后,幼儿教师应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成为幼儿行为的表率,避免空洞的口头说教。

二、科学性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的含义

科学性原则是指向幼儿传授的知识、技能应该是正确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安排、活动组织形式的选择和教育方法的运用都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应是切实可行的。即要保证幼儿园教育活动全过程的科学性。

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一生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幼儿年龄小、经验少、判断力差、模仿性强,容易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这一时期形成的认识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对其以后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坚持科学性原则十分重要,它能让幼儿在发展的最佳期获得大量正确、可靠的知识技能,迅速提高智力水平,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科学性原则的运用

其一,幼儿教师应选择正确的符合幼儿全面发展要求的教育内容,向幼儿传授正确、科学的知识技能。教师对于知识的介绍、说明、讲解、分析、举例等必须准确无误,以利于幼儿学习科学正确的知识。在知识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当教师面对幼儿提问有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时,要认真查阅资料,虚心求教,万不可不懂装懂,误人子弟。

其二,幼儿教师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事物的规律,根据幼儿实际安排相应的教育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选择相应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

其三,在五大领域教育活动中,注意各领域间的纵向联系和多种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

其四,科学合理地组织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安排时间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要有利于形成秩序感,又能满足活动的需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非常重要,要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

三、主动性原则

(一)主动性原则的含义

主动性原则是指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主动学习与探索,通过与客观环境、物质材料以及人际交往而获得发展的原则。

幼儿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主动性是其主要特征。幼儿活动的主动性体现在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观察、探究以及与人交往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设计和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二)主动性原则的运用

一是,幼儿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给予幼儿更多的操作、探索机会,支持其主动学习。

二是,幼儿教师要为幼儿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创设主动交往的机会。

三是,幼儿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表达、表现的氛围,让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畅快的表达,尽情的表现,体现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主人翁的姿态。

四是,为幼儿建立科学的一日生活常规,为他们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以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主动交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