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及早施教,勿失时机

颜之推认为成人应该充分利用幼年这个良好的时机,及早对儿童进行教育。早施教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为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他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并借用孔子说过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以及谚语“教妇初来,教子婴孩”的说法来表明这一观点。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甚至认为如果条件允许可实行胎教。他提及古代圣王的胎教方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貌节之。”

(2)守道崇德,勤俭自立

颜之推说:“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自然,颜之推是把道德教育作为了儿童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所谓“生子咳啼”即需“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在早期教育阶段就需进行道德启蒙,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早期的道德养成,“习若自然,卒难洗**”,可使一生受益。否则,错过道德教育在早期的实施,恶习一旦养成,便难以矫正。“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而死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颜之推曾以现身说法称:“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诲诱。每从两兄,晓夕温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若不恳笃。”可见,他对于自己早期所受有益教育的感悟是以伦理规范的教育为主的。

(3)慈严相济,均爱勿偏

对于儿童教育,颜之推意识到了情感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儿童对于那些在情感上亲近的人才易于信服,因此“禁童子之暴謔,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颜之推强调成人对于儿童需要爱护,他说:“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然而,他又辩证地看到,单纯的爱的投入而无教育的严格规训,则是不可以的,主张对待儿童应“威严而有慈”。他说:“吾见世间,无教育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意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别,谓法当尔。”这里,他指出,许多父母对孩子从小在生活方面任其所为,不加管束,应训诫的反而赞赏,应制止的反而戏笑,结果等孩子该懂事时,竟把错误当正确的,不明是非。所以,“父子之严,不可以狎”,“狎则怠慢生焉”,对待儿童必须避免溺爱,需有严格的要求。颜之推格外强调成人必须正确地对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过失,切不可一味张扬其优点,而遮掩或包庇其过错,否则就会失于教义,贻误其一生,甚至招致祸端。

在合理运用情感性的早教原则上,颜之推还提出了均爱教育的主张,即父母对待所有子女应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爱护与关注,不可偏宠。“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如果偏宠偏爱,则客观上必会助长其骄横怠慢的习气,最终会是“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而且也会因为缺乏公平公正,导致见爱者意气日横,见憎者心不能平,使得人际关系不睦,各生怨恨。

(4)风化熏染,陶冶品性

颜之推非常重视环境教育对于儿童的习染作用,强调儿童的品性形成于风化熏染的过程中。“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泽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因此,长辈应为幼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为其树立良好德行的榜样。颜之推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他还提出成人应注意使儿童接触社会生活中有益的人与事,说:“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翟悲于染丝,是之谓矣。”这里的“墨翟悲于染丝”,指的是墨子说过的:人性如素丝,环境如染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5)虽在孩稚,便渐督正

颜之推认为儿童时期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时期,教育幼童学好语言是成人的重要责任,并认为在儿童时期学语言不应强调方言,而需重视通用语言,以减少语言的社会交往中出现如“指马之谕,未知孰是”的状况。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说:“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云为品物,未考书记,不敢辄名。”教给幼童的语言、词汇及发音须清晰明确而无误,避免在一开始就以讹传讹,以致日后难以纠正。

2。王守仁的幼儿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主要见于他任南赣巡抚时所作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合称《社学教条》)以及言论录《传习录》中。

(1)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王守仁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使它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就像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的,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反之,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2)教育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量力施教

王守仁认为,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这种“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可揠苗助长。将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用到教学中,必然要求教育者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注意量力而施,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为此,他要求指导儿童读书不能读得过多。如果教学内容过多,要求过量,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会加重学生负担,使其视学习为“厌苦”之事而不乐为,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教育应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王守仁认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教育者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王守仁认为,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以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的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具有自然主义教育倾向,这是难能可贵的。

二、近现代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国外近现代的幼儿教育思想

1。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思想

福禄倍尔(FredrichFroebel,1782-1852),德国教育家,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而且创立了一整套幼儿教育理论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教材、玩具等。由于他的实践和理论建树,幼儿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幼儿园教育也成为教育中的一个独立的领域。他提出的主要幼儿教育思想有:

(1)论人的发展

福禄倍尔认为儿童生而具有各种能力,儿童天赋能力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儿童的天赋;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自然法则进行,既要适应儿童内在的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儿童生长的自然环境。

福禄倍尔又说,儿童的自我活动是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这种自我活动是由儿童的个人兴趣、愿望所引起的,而不是来自外界的刺激。教师不应束缚、压制儿童的天性,而应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活动,充分表现自我。

(2)幼儿教育的意义

福禄倍尔极为重视儿童的教育。他认为,婴儿期是生活的时期,幼儿期则是学习和教育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影响人的一生,儿童对自然、社会及家庭的初步认识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如果儿童的发展在这个时候受到伤害,则以后的弥补就异常困难。因此,真正的人的教育在这个时期就开始了。

福禄倍尔认为,家庭在幼儿期的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儿童的教育此时完全托付给了父母和家庭。家长应特别努力,从小培养儿童的活动本能。为了指导母亲们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子女,福禄倍尔特意为她们编写了《慈母曲及唱歌游戏集》。但是,鉴于大多数父母或成人没有受过教育的训练,不懂得教育方法,难以胜任幼儿教育的工作,福禄倍尔建议将儿童送到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中接受教育。

(3)幼儿教育的内容

第一,游戏。

福禄倍尔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因而活动在儿童的生活和教育中居重要地位;幼儿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游戏,它是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游戏也是学前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

在福禄倍尔看来,游戏并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还可以增强幼儿的体质,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优秀的品质。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福禄倍尔设计了一系列游戏活动,并借助他为儿童特制的玩具——恩物来进行。

福禄倍尔认为,自然界是上帝对人类的恩赐,要让儿童认识大自然,就必须以大自然为基础制作各种玩具。恩物就是成人恩赐给儿童的玩具物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