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第2页)
(四)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
要使幼儿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生活,幼儿园和小学相互衔接是双向的。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靠,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而是双方都向幼儿靠,双方要彼此沟通、相互衔接,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共同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为消除幼儿入学的紧张心理,增强入学后的适应能力,国外教育界一直都很重视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例如,美国要求幼儿园保教人员和小学教师要相互深入了解双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幼儿园的保教人员可以担任小学一、二年级课程教学,小学一、二年级教师也可以担任幼儿园工作,这种了解与合作有利于搞好衔接工作。瑞士和英国不但将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结合或合并为一个教育阶段来考虑,而且在环境布置、课程设计、教师培训等方面都围绕创设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发展而协调的学习环境来进行。日本的小学组织大班幼儿以书信、绘画形式向小学一年级学生报告学习情况,一年级学生给予指导。或开展共同内容的单元活动、或一起参加节庆活动。在德国,大班幼儿在教师带领下经常到小学参观,访问一年级学生,听他们介绍上学情况。一年级学生也由教师带领定期访问幼儿园,跟大班幼儿一起交流。为加强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及相应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两种学习阶段在教育上的不同特点。在教育中既要照顾到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也要考虑到连续性,对幼儿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减少因教育环境的差异而给幼儿入学后的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帮助幼儿顺利地由幼儿园阶段向小学阶段过渡。
(五)加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相互配合
如前所述,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或小学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幼儿园、小学、家长、社区各方应互相配合,形成影响幼儿成长的教育合力。目前,不少家长在有关幼儿入学准备问题上,存在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如有些家长反对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认为幼儿在幼儿园整天玩,进入小学后不能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把入学准备片面地理解为认字、做数学题,对入学前的健康准备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等。由此造成的来自家长的压力可能对幼儿园的衔接工作构成很大冲击。因此,做好家长工作,转变家长观念,与幼儿园、小学共同配合做好过渡期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在整个衔接工作中,全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对幼儿的关心也是不可缺少的。幼儿园与小学应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与协作,大力宣传做好衔接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全社会对此都达成共识,共同配合,做好衔接工作。
三、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方法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过分强调社会发展对幼儿的要求,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忽视了作为发展主体幼儿的作用,从而导致了幼小衔接中出现诸如小学化、表面化、片面化的问题。那么,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
(一)逐渐使生活环境向小学靠近
适当更改大班末期的作息制度,如适当缩短午睡时间,延长教育活动时间,每周逐渐增加“上课”或智力活动次数。教室环境适当向小学靠近,改变课桌的安放,以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另外,还可开展一些与小学学习有关的常规训练,如自己背书包上学、不迟到、生病要请假等。
(二)逐步调整教学方法和形式
大班末期,幼儿园适当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增加看图书、做手工等安静活动,适当减少游戏、读写等直观方法,多进行口头教学,如猜谜语、找错等,引导幼儿思维由直观向抽象过渡。
(三)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认识到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等)。通过让幼儿认识任务的含义,意识到教师或成人的信任,培养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引导幼儿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
(四)培养幼儿的学习适应能力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以读、写、算为主导。但是幼儿园教师千万不能进入让幼儿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要注意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的培养。例如,让幼儿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绘画、剪纸、书写等活动,主要是使幼儿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以利于幼儿以后能适应上课的时间要求。又如,多给幼儿讲一些故事、童话、诗歌等文学作品,养成静坐、倾听的习惯,为入学后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认真做好幼小衔接中的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因为幼儿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都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要重视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配合幼儿园的目标要求,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拣菜等;针对家长中的认识问题,召开家长会和举办专题讲座;向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介绍幼儿园培养目标和大班学期工作计划以及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成立家长学校,请幼教专家来园讲课,使家长认识到入学准备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作用,大班末期可设立幼小衔接专栏,根据目标有计划地选择和更换内容,让家长在小小的“园地”中,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从而与幼儿园积极配合,为幼儿的发展共同努力。
【学以致用】
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培养幼儿入学意识的活动方案,并根据情况对幼儿家长提出教育建议。
【课外拓展】
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比较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两个相邻而又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格分析看出:
续表
[1]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164页。
[2]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1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