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体育(第1页)
第一节幼儿体育
【头脑风暴】
某幼儿园进行全园体操比赛,各年龄班都要参加,并评出一、二、三等奖,比赛时请家长观看。各班老师为了获得好名次,每天花大量时间训练幼儿做操。训练时,老师对做操规范的幼儿进行表扬,对做操不规范的幼儿进行批评,并留下训练,直到做操规范为止。
你觉得该幼儿园教师的做法是否合理?通过本节的学习,希望你可以找到答案。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体育活动,而狭义的体育则专指在教育机构中进行的,以保证受教育者的身体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幼儿体育就是按照幼儿身体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促进幼儿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健康水平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身体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与提高。身体的发展状况可以用“体质”来概括与评价。体质即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体格、体能、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是身体发展状况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体格:指人体的生长发育、体形和身体姿势。
体能:包括生理机能(人体各器官系统工作的能力,如脉搏、血压、肺活量等指标)、身体素质(身体活动的速度、灵活性、柔韧性、平衡能力、耐力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掷、攀登、钻爬等基本动作)。
适应能力:指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外界环境各种变化(如冷热、风雨等)的应变能力。
心理因素:指情绪、认识能力、意志品质、个性等。
衡量一个幼儿是否健康,应当从体质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来综合考察与评价。健康的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应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幼儿适应环境和抗病的能力是衡量体质好坏的主要标志。那种以为幼儿胖就是长得好,或认为身体结实、不生病就是健康的观点是不正确、不全面的。
一个人体质的强弱或好坏,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幼儿体育有着不同于中小学体育的特点,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在幼儿阶段,由于抵抗力差、骨骼和肌肉发育不成熟、动作不协调等,不宜进行爆发性肌肉活动,需要设计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需要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膳食营养;需要把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需要创设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等。
一、幼儿体育的目标
幼儿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保护幼儿的生命与健康,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生长发育速度快,各部分器官与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比较娇嫩柔弱,身体形态结构没有定型,可塑性大。同时,幼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差,容易感染疾病,身体易受损害。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差,需要依赖成人来满足自己身体发展的基本需要。他们也缺乏生活经验与安全知识,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需要成人的保护与照顾。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科学合理地照顾、安排与组织幼儿的生活,保障幼儿的生命与安全,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二)促进幼儿锻炼身体,发展基本动作,增强体质,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幼儿期是幼儿身体活动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奠定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的重要时期。幼儿体质的增强不仅需要生活护理,还需要积极的身体锻炼。幼儿积极的身体锻炼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中进行的。通过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走、跑、跳、投掷、攀登和钻爬等基本动作,还可以锻炼幼儿身体,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幼儿体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幼儿时期是各种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和道德品质及文明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幼儿适应社会。
幼儿应在成人帮助和指导下,逐步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养成有益健康的行为习惯。例如,穿脱衣服、盥洗、进餐、睡眠、入厕;注意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养成遵守公共卫生规则的良好习惯等。
需要强调的是幼儿体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让幼儿掌握体育的技能技巧,而在于通过体育提高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幼儿体育三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在幼儿园实践工作中必须全面完成,不能偏爱某一目标。
二、幼儿体育的内容
幼儿体育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护理幼儿生活,开展幼儿体育活动,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等方面。
(一)科学护理幼儿生活
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是指根据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与特点,合理地安排与照顾幼儿的饮食、睡眠等生活起居活动,为幼儿的安全与健康和身体的正常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1。创设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
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是保障幼儿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包括安全卫生的物质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心理环境。幼儿园应当根据勤俭办园、因地制宜的原则,为幼儿创设一个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物质生活环境。例如,活动室应当宽敞、干燥、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幼儿园的家具、盥洗设备等应当符合幼儿的身材;玩具与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如毛巾、水杯、碗、筷等)应经常清洗、消毒,符合安全与卫生的要求;户外场地应平坦、清洁,地面无碎玻璃等杂物,教师应主动消除环境中可能的不安全因素。
良好心理环境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创造的。教师要尊重与关心每一个幼儿,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重视幼儿的心理卫生,尤其是要关心和了解情绪不安的幼儿,帮助幼儿缓解紧张的情绪与压力。教师要帮助幼儿学习与同伴的交往技能,例如,怎样加入同伴的游戏,怎样与同伴协商玩具的使用方法等,使幼儿喜欢并善于与同伴交往,使幼儿在宽松、自由、愉快的生活氛围中拥有积极的情绪和健康的身体。
2。合理安排与照顾幼儿的饮食、睡眠等生活起居活动
(1)提供丰富的营养
饮食为幼儿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与健康提供了物质材料。营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身体发育状况,尤其是神经系统与大脑的发育。为了保证幼儿获得合理的营养,必须科学地调配幼儿的膳食,使各种食物合理搭配,同时注意食物的烹饪方法,减少食物中营养素的流失。食物的选择与制作还应适应幼儿的消化能力,如食物过硬、过于油腻或饮食过量等都容易使幼儿肠胃功能失调,甚至患病。为幼儿制作的食物还应注意幼儿的饮食心理,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增进幼儿的食欲。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饮食心理、营养素的特性以及市场的食物供应情况来制定食谱,合理调配每天的食物结构,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营养。此外,还应制定合理的饮食制度,定时、定点组织幼儿进餐,保证合理的进餐间隔时间。在进餐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如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撒饭、不剩饭等。
(2)保证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