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一节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头脑风暴】

图1-1家长排队为自己的孩子入幼儿园拿号报名

“入园难”(图1-1)已成为一个长期困扰我国人民的教育难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目前,我国幼教机构的现状怎样呢?

研究幼儿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幼儿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将使我们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一、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原始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所有青壮年都要为猎取食物成天奔波,以勉强维持整个部落成员的生存。因此,社会没有多余的人力、财力专门花在儿童教育上,只能由妇女和年老体弱的成人在驻地周围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哺育儿童,保证他们存活下来,并向他们传授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的知识经验。因此,在原始社会时期,幼儿教育是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存活。

在原始社会初期,受群婚制的影响,原始人群中没有固定的家庭,孩子属于氏族内部公有,对幼儿实行的是氏族内部的公共教育。到原始社会末期,幼儿归小家庭所有,幼儿教育逐渐变成了个人的事,这样家庭教育便产生了。整个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生产资料的公有,社会还没有划分阶级,因此,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每个幼儿受到的教育是平等的。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私有财产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出现了与原始社会不同的情况。

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教育,以便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未来的统治者和官吏。同时他们不允许平民的子女到学校受教育,只允许他们跟随父母学习各种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出现了阶级性和等级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初步读、写、算能力的劳动者来为统治阶级服务,为此出现了招收平民子女的学校。幼儿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了分离。入学前的幼儿教育仍然在家庭中分散地进行,这和封建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形态是相适应的。当时也有人提出了幼儿公共教育和保育的思想,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主张3~6岁幼儿集中管教,但这些主张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社会既没有创办幼儿教育机构的足够物质基础,也没有相应的社会要求。

17世纪中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终于冲决了封建社会的堤坝,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首先在欧洲建立起来。到19世纪初,近代工业革命到来,大工业机器生产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大量小农、小手工业者被迫进入大工厂做工,妇女也被迫走出家庭进入工厂,而不能在家养育孩子,于是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创办幼儿教育机构以收容、教养工人的孩子的需求被提了出来。由于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比小农经济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使社会具备了创办幼儿教育机构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因此,生产的社会化带来了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幼儿教育机构由此诞生了。

(一)外国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1。奥柏林的“编织学校”

法国新教派牧师奥柏林(J。F。Oberlin,1740—1826年)于1776年创设了“编织学校”。在幼儿教育史上,人们一般都把奥柏林的编织学校看作是近代幼儿教育设施的萌芽。“编织学校”是以3岁以上的幼儿为对象的保育所,专门在农忙季节收容幼儿和学童。这所学校有两名指导教师,一名任手工技术指导,另一名任文化、游戏方面的指导,并挑选年龄大些的女孩作“助教”工作。“编织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标准法语、宗教赞美歌、格言和童话故事、采集和观察植物、绘画、地理(本地区的、法国的和欧洲的地理与地图知识)和游戏等。除此之外,“编织学校”还对学童进行缝纫、纺织编织方法的传授,并教给学童历史、农村经济常识等方面的知识。

2。欧文的“幼儿学校”

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罗伯特·欧文(RobetOwen,1771~1858年)于1816年创办的新兰纳克幼儿学校(后改名为“性格形成学园”),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欧文在改造新兰纳克纺织厂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教育措施有:为2~5岁儿童设立幼儿游戏场,接收刚会走路的儿童,请热爱孩子的青年女子担任幼儿保姆,帮助幼儿发展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品德;为5~10岁的儿童提供免费入小学学习的条件;为10岁以上的童工、青工设立业余学习班;为成人举办实用知识讲座;等等。1816年,欧文将以上各种教育形式加以合并,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新兰纳克性格陶冶馆”(也称性格形成学园),而幼儿学校就是其中的一个部门。幼儿学校招收1~6岁的幼儿,分两部分:1~3岁儿童为一部分,3~6岁儿童为一部分。但实际上幼儿学校是以3~6岁孩子的保育为中心的,仅1816年幼儿学校就招收了200多名3~6岁的儿童。

3。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的诞生

1837年福禄培尔在德国的勃兰根堡设立的幼儿学校,专门招收3~7岁的幼儿。1840年幼儿学校正式取名为幼儿园(Kien),意为让儿童像自然万物在花园中一样自由茁壮地成长,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为此福禄培尔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福禄培尔认为,教育能发挥幼儿内在的生命力。怀着这样的教育理念,他在德国布兰肯堡创办了一个“保姆养成所”。为了保姆们有实习的场所和对象,他集合了村里40名6岁以下的幼儿,同时成立了一所“游戏与作业教育所”。在他的幼儿园里,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幼儿得到体力、语言、认识、想象力、创造力等多方面的发展。福禄培尔创建的幼儿园是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之后,幼儿园的名称被全世界普遍采用,幼儿园迅速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

(二)我国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秋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癸卯学制颁布后,1904年清政府将其改名为武昌蒙养院,也叫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当时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的呼声响遍中国大地,一些先进人物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当时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执掌政务期间,在他的推动下,兴起了创办新式学校的热潮,之后又在长沙、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蒙养院。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二、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国外幼儿教育机构发展

1。幼儿教育机构数量增加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幼儿园数量迅猛增长,尤其是入小学前一年的教育。如法国、日本、美国、苏联等的幼儿园普及很快,入园率都在90%以上。不过,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水平、教育政策、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幼儿入园率差别较大,幼儿园发展速度也参差不齐。

2。幼儿教育机构的类型多样化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