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事件取样观察法练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交往双方的行为。

2。交往的发起与反应。

3。交往的具体行为方式(语言、动作、表情及其他身体姿态等的具体表现)。

4。交往性质:积极、消极或中**往。

5。交往的行为类型与具体内容(如声明、询问、求助、指挥及其他等)。

6。交往发起的环境场景。

7。交往行为的结果及持续时间。

作业(十五)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比较性观察

观察指导

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形下,观察幼儿的语言行为。观察4名幼儿,每人5次。等待幼儿语言行为的发生,观察描述下来。注意以下信息:

1。语言发生的情景、场合。

2。幼儿的言语表达是用于交往交际还是认识方面?如果是交际性语言,注意幼儿与成人交往的语言同他与其他幼儿交往所用语言有什么不同。

3。发音是否清楚明白?

4。句子的长度如何?是否连贯、完整?是否符合语法结构?

5。运用各类词语情况,语汇是否丰富?

6。幼儿语言内容如何反映其思维水平?

在观察描述和对结果作初步汇总统计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进而写出观察报告。

建议

1。观察同年龄幼儿,了解语言发展的个别差异。

2。观察不同年龄幼儿,了解语言的发展状况。

作业(十六)幼儿亲社会行为形成的操作条件观察

操作定义

操作条件是指通过运用一个刺激逐渐引起一种变化,从而形成一种联系的学习过程。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的、合作的或利他的行为,如分享、同情、协作等。

观察指导

观察幼儿园1名3~5岁儿童1小时。以5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作观察记录。注意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并加以描述。详尽地描述这个行为是否得到了在场成人或周围伙伴的注意,他人对这个儿童积极行为的反应。成人或伙伴的积极强化是否引起这类行为的再次发生?其发生频率在每个5分钟时间单位是否有变化?

这里采用的观察方法是将时间取样法与事件取样法结合的形式。可以运用以下表格:当儿童在一个时间单位里出现亲社会行为,就在相应的格内打钩;如果这个行为引起成人注意,就圈上这个钩;如果得到伙伴关注,就在钩下画线。

将定性与定量的资料加以汇总分析,写出观察报告。

观察到的幼儿亲社会行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