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视新闻评论评析示例(第6页)
【同期声】
[邓相超山东省政协委员]原来济南是城在山中,现在是山在城中了,整个建筑物把山给包围了。
【同期声】
[孔翔宇济南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建筑)把这个地区布满的时候,它对生态的影响将积累起来,使小的生态问题变成大的生态问题,而这种对生态的影响,不是加减法的关系,它将成为几何基数上升。
【解说】
那天的暴雨一共持续了三个小时,暴雨过后,由于洪水很久不散,救援人员经过十多个小时,仍然没有找到陈萌的爱人和姐夫。
济南市南高北低的地势本身十分有利于迅速疏散洪水,那么,洪水为什么会滞留在城市中,久久不散呢?
【同期声】
[崔明礼原济南市政协委员原济南市规划设计院研究员]什么造成的,假如下边很通畅,护城河里面的水,能很顺畅地排泄出去,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同期声】
[邓相超山东省政协委员]因为它的出口没有,出口太小,出口不畅。
【解说】
济南北部的小清河是洪水在这个城市的最后一个出口,由于小清河的断面先天不足,容纳不了太多洪水,因此生活在小清河附近的居民常年忍受着雨季带来的苦恼。
【同期声】
[济南市民]外面的水都灌进来了,把蜂窝煤全都泡倒了。
【解说】
从这张民国时期的地图上可以看出,过去,济南市北部曾是大片湿地,现在,这片湿地已经被大片住宅和道路所取代。
【同期声】
[邓相超山东省政协委员]这个湿地干什么呢,这个是雨水期滞留洪水的,平时就是湿地,现在全是一片住宅了,所以我们济南缺少了滞洪的区域。
【同期声】
[徐天祥济南市政协委员]所以,7·18是把尺子,是面镜子,它量出了,照出了我们过去在城市发展当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尊重水的规律,不尊重地形的规律,有些主观主义。
【解说】
7月19日上午11点,陈萌的姐夫在距离出事地点几公里之外的三连河被打捞上来,在同一地点被打捞上来的还有另外两具尸体,其中一个就是陈萌的爱人。
【字幕】
因过度悲伤,陈萌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暴雨过后第三天,山水沟的泄洪口安装了护栏。
2007年7月20日,陈萌和生死相隔的爱人在济南市殡仪馆举行了婚礼。
近日,济南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向济南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关于暴雨预防机制的专题调研报告。
经多方论证,济南市计划投资10亿多元进行腊山和小清河治理,2009年工程完工后南部山洪将不再经过市区,直接分流到黄河。
(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2007年8月29日播出)
让事实与过程说话
2007年7月18号这一天,济南市有37个人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因遭遇一场暴雨意外身亡。这显然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事件,正是这个事件触动了电视记者对于导致灾难原因的耐心追索,并由此出发,展开了关于城市的功能,以及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深层思考。
该作品在陈说评论的由头时,并没有把37个人的罹难事实都一一罗列出来。编导们把陈萌家的遭遇作为代表性案例,给予了重点的关注。陈萌有3个亲人在那场灾难中去世。电视片一开始,观众就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绝望的女子长时间跪在人群中,请求围观的群众下水救救她的亲人。她的三个亲人被洪水卷走,其中一个是她正准备举行婚礼的爱人。她就是陈萌。必须说明,这是记者拍下的真实的镜头。对于电视作品来说,这样的镜头是可遇不可求的,可以带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里震撼。很显然,这样的冲击与震撼越强烈,就使得对其成因的探索越有必要并且迫切。简而言之,这个电视评论开头的交代与呈现具有非同一般的表现力与传播力。
用事实与过程说话是电视评论有别于报刊评论和广播评论的显著特点之一。记者对于该事件的看法与意见不是直接通过记者或主持人之口说出来,而是让这样的意见与看法蕴含在揭示事件的真貌的画面上,以及与相关的人士交流的话语中。编导为了还原雨灾对于城市的冲击与毁坏的过程,苦心经营,想方设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材料。除了使用自己拍摄的镜头以外,他们还采用了三家电视台的视频、两家报社的照片,以及防汛和交警部门的监控录像,甚至还搜集了民间的手机视频资料。为了使内容与画面更生动、真切与形象,该作品还使用了相关人的博客叙述、卫星地图,以及电影视觉包装技巧等。
该作品围绕着一个基本问题展开,这个问题就是:“城市中,一场暴雨,为何会夺走37条生命?”对这个基本问题的解答,是伴随着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思考展开的。比如,在暴雨来临的时候,为什么一条城市街道会变成一个吞噬生命的魔鬼?为什么洪水没有顺着地下流,却跑到了马路上?电视的采编者自己没有直接碰触这些问题,至少在形式上他们只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是一些相关的专家与官员。他们中有建筑大学的教授,也有城市排水管理服务中心的主任,以及省可持续发展中心的研究员等,他们的回答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容易让人信服。
济南市泄洪沟的棚盖占压面积十分惊人,社区只有17%的河道没有被棚盖占压。那么,河道为什么会被大面积的占用呢?对这一问题,专家徐天祥是这样回答的:“寸土寸金,见缝插针。因为市里的地皮很贵啊,这个缝是什么?就是这些沟。实际上在建设中,这些沟成本是最低的,第一步倒垃圾,第二步把它平了,第三步盖房子,搞小区。你看济南搞了多少市场,多少小区,都是在沟上建的,修了多少路,都是在沟上建的,这样就赚取了不少GDP。”这位专家在作品的末尾,还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所以,7·18是面镜子,是把尺子,它量出了、照出了我们过去在城市发展当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尊重水的规律,不尊重地形的规律,有些主观主义。”这些意见不仅有的放矢,一针见血,而且还振聋发聩,发人深思。显示了专家的专业素养与学术胆气。
从表面上,专家们的回答反映的只是专家们的看法,而不是记者的发现与推断。但是,由于这些意见和看法是有机地穿插在电视作品中,它们已经成了该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进一步推断说,被采访的嘉宾的意见与看法所具备的力量,就是电视作品所具备的力量;其所达到的高度,也就是电视作品的高度。而这些正是我们理解《7·18暴雨启示录》让事实与过程说话的一个很好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