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广播消息评析示例(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作品二:

铜鼓县砍掉2亿元香菇产业保住30万方天然阔叶林

张吉昌刘崇智

铜鼓县今年减少八成香菇产量,保住近30万立方米天然阔叶林。请听江西电台记者张吉昌、刘崇智采写的录音报道:

【出现场口播】

又到香菇上市时,但记者在铜鼓县的赣西北香菇交易市场发现,这个占地2万平方米的江南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内,难得见到香菇的影子。店主们告诉记者,一年前,这里的香菇交易还很红火。【出录音】

“以前规模大,很多人往这里送。当时我们就有12个保鲜库,装满了香菇,一个冻库一般装到2万斤。”

作为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铜鼓县前些年依托林业资源兴起香菇产业。到2005年,全县香菇年产量突破1200万袋,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香菇产地,全县13的人口从事香菇及相关产业。铜鼓县农业办主任黄德业介绍说:【出录音】

“当时的产量达到了15000吨左右,销售香菇产值大概是2个亿左右。种了香菇的(每)户平(均)一年达到3000—5000元的纯收入。”

香菇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阔叶林。铜鼓县林业局总工程师谢新根算了一笔账,从取料、搭棚到灭菌、烘干,每生产1吨香菇要耗费20多立方米的阔叶林木。而天然阔叶林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具有重要作用。只占全县活立木蓄积量四分之一的天然阔叶林,照此下去,不出10年将消耗殆尽,严重威胁到生态安全。【出录音】

“香菇生产每年就消耗二、三十万个立方米的木材,个别地方甚至就成了一块荒山了。”

为改变菇兴林毁的局面,铜鼓县去年痛下决心,立誓三年内退出香菇产业。铜鼓县县长杨玉平对记者说:【出录音】

“毁了天然阔叶林将毁了铜鼓的绿色生态,也就等于毁了铜鼓的立县之本,更谈不上科学发展。”

仅仅一年时间,铜鼓县的香菇产量就下降了八成,保住近30万立方米天然阔叶林。

为帮助菇农寻找新的致富门路,铜鼓县科技局积极引导菇农转变食用菌生产模式,推广不消耗木材的草腐菌。带溪乡原香菇种植大户帅新兆改种巴西菇后,在市场上照样吃香。【出录音】

“稻草呀、玉米秆子都可以生产。上半年,巴西菇每亩的收入在1。3万元。”

而不断壮大的有机农业正接替香菇产业,成为铜鼓农民新的增收途径。铜鼓县绿色产业办主任帅明池对此信心十足:【出录音】

“我们的规划是,有机农田10万亩,茶叶5万亩。3年以后,肯定要达到这个香菇的人均增收的水平。”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2007年9月8日播出)

以远见卓识发现新闻

消息类的作品核心在于将具有报道价值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所以,采编者在制作技巧上的发挥空间有限,作品的优劣与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新闻题材的捕捉与选择上。而在新闻题材捕捉与选择方面,记者要面临的主要两种情况。第一,他们面对的一些事件是显性的事件,一望便知是否值得报道。如洪灾、海啸、空难、车祸,以及飞船登月、卫星上天与重大的节庆、众所瞩目的赛事、会议,等等。在这里,记者比拼的是耳目与腿脚,也就是说需要的是信息的畅通,报道的快捷。第二,还有一类新闻题材是隐性的,也就是说如果不加思索,就不会觉得有什么报道价值,很容易疏忽过去。这里需要的是头脑的思考力与判断力。上面的这篇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江西省铜鼓县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该县为了振兴本地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一度确立了依托林业资源建立香菇产业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得到了切实的落实,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2005年,全县香菇年产量突破1200万袋,一跃成为当时全国第二大香菇产地。可以想象,在那个时候他们对自己的决策是非常满意的。但是,就在一年之后,铜鼓县就主动放弃了香菇产业,“这个占地2万平方米的江南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内,难得见到香菇的影子。”之所以忍痛割爱,是因为香菇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阔叶林,每生产1吨香菇要耗费20多立方米的阔叶林木。而天然阔叶林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具有重要作用。照此下去,不出10年,只占全县活立木蓄积量四分之一的天然阔叶林将被消耗殆尽,严重威胁到生态安全。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担忧,铜鼓县痛下决心,决定在三年内完全退出香菇产业。

可以看出,这个事件的核心要素是铜鼓县放弃香菇产业,时效性不强,甚至可以说很差。铜鼓县改弦更张,忍痛放弃香菇产业的时间还是在“去年”,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将它与新闻事件相提并论的。但是,本节目的两个记者以自己的远见卓识,看出了这里存在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矛盾,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非同一般的新闻价值,并且以自己的作品对铜鼓县的选择表示了认可与赞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