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网络评论作品点评示例(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本文上网之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各大网站和论坛纷纷转载、转帖,用Google检索出的相关网页多达35800个。网友留言更是不计其数,例如,光明网网友说:“非常赞同文章的观点。现在有人连‘八荣八耻’都拿来‘恶搞’,真是太不像话了”;人民网网友说:“支持文章观点!和谐并不是良莠不分地包容一切”;新华网网友说:“一篇好文章,给满分”;新浪网友说:“‘恶搞’也要戴上‘和谐’的帽子,实在太滑稽了”;搜狐网友说:“‘恶搞’,搞者不善、善者不搞也”;网易网友说:“‘恶搞’实在是一种无聊的风气,搞来搞去有什么意义?”

2006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光明论坛》转发了这篇评论员文章,中央电视台《媒体广场》随即摘播,中宣部2006年第23期《内部通信》也专门介绍了这篇文章产生的影响。网上“恶搞”抬头之势之所以很快得到遏制,本文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作品二:

谁代表网友给小慧的后妈道歉?

吴双建

责任编辑:张剑

首发日期:2007年7月25日

刊播网站:荆楚网

作品网址:fohubei。s408591article。shtml

文章正文:

几天时间,百万条最恶毒的词语,以及“史上最毒后妈”的标签狂风暴雨般打在了小慧的继母身上。这位无辜的农村妇女面对记者,只有无助地跪地哭泣……这样令人心酸的场面,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事情总算调查清楚了,流传于网上引来众网民口诛笔伐的小慧的几张图片,是她患凝血功能障碍疾病表现出的症状,而非其继母毒打造成的。新闻报道称,幕后有人利用网民的同情心理,制造了“史上最毒后妈”的骇人标题,以期换得网民对小慧的关注和同情,最终得到治疗。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十来年了,有调查显示:中国的网民更愿意参与各类信息(新闻)的评论。正因如此,中国的“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史上最毒后妈”这个网络事件绝对不是孤立的。网民非理性的集体爆发,到真相出现后出奇的沉默,应该给了我们一个反思的机会。

一位农村妇女遭受数百万网民的攻击,而网民发现自己错了之后都“没事儿一般地散开”,这个网络(环境和舆论场)绝对是不正常的。我从来不怀疑网民的同情心理,但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还是令人深感忧虑。而我更担心的是,网络非理性的言论一旦如脱缰野马,网民将更热衷于进行“网络审判”,超越法律法规,漠视道德规则,不顾个人隐私,对当事人直接冠以“罪犯”的称谓。

北京电视台的一位记者制作了假新闻,当事人被拘捕。百万网民制造了这起“网络审判”的“冤案”,却一句道歉也没有。小慧的后妈可能不太懂得怎样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但是网民却不能以此来集体逃避自己作为一个坐在电脑屏幕前,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的责任感。他们应该在互联网上发起对小慧后妈的道歉浪潮,承担起这个百万分之一的责任,而不该用“法不责众”这样的词汇为自己开脱。如果这样,也许是驱使他们回归理性的转折点。

因此,谁(能)第一个站出来,代表网友对小慧的后妈道歉?

点评

“网络暴力”和“网络审判”现象越来越普遍。“史上最恶毒后妈”事件爆发时网络的反应和走向,是该评论员关注的重点样本。事实的转折,作者认为给了网络反省的一个机会,随即从关注“网络暴力”迅速转到“网民自省”的角度上来,当天即撰写了本作品,发表在荆楚网“东湖社区”,次日选发至“荆楚评论”频道。

文章从“史上最恶毒的后妈”这一网上突发、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的事件入手,反思“网民非理性的集体爆发,到真相出现后出奇的沉默”这一奇怪的网络现象,呼吁网民作为公民的个体,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共建和谐网络。

网络舆论的引导、掌控工作,一直是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当前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管理较为滞后的情况下,文章从网民反省的角度,给互联网的管理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和理念。作品不到800字,短小精悍,观点明确,引人深思。

此文章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文章在社区的点击率3天内就超过4000,网民回复达43条。绝大部分网民赞同作者的观点,呼吁健全、完善网络舆论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希望网络媒体把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据百度提供的数据显示,本作品先后被20多家网站转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