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广播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评析示例(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四、广播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评析示例

“微尘”在行动爱心铸品牌

王丽君王菲祝洪珍

(本系列报道篇幅较长,此处只选录其第一篇。)

【片花】

2005年10月16号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掌声不断。第二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岛城人爱心汇聚而成的“微尘”第一个登台领奖。和其他领奖人不同的是,接受荣誉的并不是“微尘”本人。

作为唯一一个也是首次出现的不具名的公益群体,“微尘”的当选引来了人们好奇的目光:一个普通人的爱心,像星星之火,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点燃众人爱心,汇聚成从善如流的力量,激**为叫响全国的公益品牌!

第一篇:凡人小事,神秘“微尘”无私奉献

【现场音响压混】

化名“微尘”,是青岛的一位普通的市民,他数次向灾区大数额捐款不留名;“微尘”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群体,频繁出现在青岛市各种公益活动当中。

在人们赞佩的目光中,青岛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丽萍戴着“微尘”徽章第一个登台,人们把掌声慷慨地送给岛城的这个爱心群体。

【音响】

“微尘”能获此殊荣,是我们青岛市人民的骄傲和荣耀!

“微尘”是谁?公益群体又是怎样产生的?这得先给您讲一个带有童话般神秘色彩的真实故事。

故事回溯到2004年的最后一天,当时正值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不久,一对中年夫妇急匆匆地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陈敏回忆说:

【音响】

他们掏出了5万块钱的现金,说呢要替朋友向海啸灾区捐款。

工作人员反复询问捐款人的姓名以便开具收据,中年夫妇为难地说:这位朋友只是想向灾区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如果非要留下什么名字的话,就写上“微尘”好了。

【音响】

他们说,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自己呢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做的事也非常的微小,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不值得称道,只是想平静地做一点事情。

而“微尘”这两个字却让工作人员心头一震,他们再熟悉不过了。

【音响】

我们感觉又是他们!怪不得觉得非常地面熟。因为这个“微尘”,他曾经在非典的时期捐款1万元,在新疆喀什地震的时候捐过5千块钱,而且还为白血病儿童捐过1万块钱,为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

市红十字会在随后的统计中发现,“微尘”的捐款已经累计超过了20万元。“微尘”到底是谁?是什么让他(她)这样无私地去帮助素不相识的人?在猜测与寻找间,“微尘”成为岛城市民街谈巷议、持续不衰的新闻热点。市民刘先生。

【音响】

特别想见见这个人,都想认识他!因为社会公益事业最需要这样的“微尘”。

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更想找到“微尘”。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丽萍告诉我们:

【音响】

我们不仅仅是在寻找一名热心的捐款人,更在寻找一种关爱他人的精神,通过这种寻找,把市民的目光聚焦到青岛的公益事业上来。

可是寻找过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

【音响】

我们通过媒体报道了“微尘”的事迹,而且我们公布了热线电话,希望市民提供有关“微尘”的一些线索。但这些努力并没有让“微尘”现身。

与此同时,在青岛新闻网上,网友们纷纷留言,《2005请你找神秘“微尘”》:成为论坛里最热的帖子。

电台开通的寻人热线85701377也几乎成了祝福专线,市民张女士在热线中说:

【音响】

其实匿名捐助呢正是我们值得提倡的一种社会风气,我觉得吧既然“微尘”不愿意露面吧,那就让我们默默地祝福他吧。

市民袁先生建议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