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评析示例(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如今,石碑对面却竖起了一块更为显眼的“三禁”(禁止饮用、禁止游泳和洗浴、禁止捕捞)木牌。

保护了10年,为什么这颗明珠还是没能保住?

不一样的作风,结果迥然不同

据玉溪市政府通报,阳宗海污染事件的最大肇事者锦业公司的立项、建设、生产和经营等活动,都存在审批把关不严、以罚代管、疏于监管和环境违法行为整治避重就轻、敷衍了事等现象。正是这种作风,使这家企业7年来6次被罚,仍岿然不倒,直到今年严重砷污染事发,才被彻底关停。

然而,同样处于玉溪市境内的抚仙湖上刮的却是另外一股“风”。

辖区内有着抚仙湖、杞麓湖、星云湖和阳宗海“三湖一海”的玉溪市于2003年确定了生态立市战略,全面加强以抚仙湖为重点的“三湖一海”保护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抚仙湖水体从II类恢复到I类。

这些政策措施因为有“不打折扣的作风”作保障,在抚仙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

回忆起当初的抚仙湖“保卫战”,玉溪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文斌刻骨铭心:干部含着眼泪封船、铁下心肠关矿、冒着风险拆房。拆除临时、固定摊点400个,查封采石、采砂场8个,取缔营运性机动船艇278艘、燃油机头1862个,关闭磷矿开采点42个,拆除企业62户,对12家磷化工厂等重点污染企业实施限期治理……

这一边,抚仙湖水质清澈,保持着优良的水质;那一边,阳宗海已是一湖“毒水”。

不一样的作风,带给我们的结果就是这样迥然不同!

作风不好,再好的理念也难以落到实处

阳宗海污染事件早有苗头,也引起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

2006年1月和2007年8月,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都曾对这个企业的污染问题作出过批示,相关部门也多次督促整改,然而在贯彻落实中,却存在着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力的现象,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在今年10月18日至22日云南省委的“案例会诊”中,白恩培“诊断”: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作风不深入、不扎实、不认真,用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落实会议。不管是什么事情,开了会就算任务完成了,发了文件就算工作落实了,到底贯彻执行得怎么样也不知道,最后问题暴露出来才发现。

“一些地方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不牢,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很大差距,还存在着口头上科学发展、思想上没有落实、行动上背道而驰等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上的严重问题。”省纪委书记李汉柏如此“诊断”。

如果像“保卫”抚仙湖那样保护阳宗海,检查督促抓紧一些,落实得更认真一些,也不至于产生这样的后果。

可见,干部作风不好,再好的政策措施也难以落到实处,“科学发展”就只会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中、文件里。

根据大家的“诊断”,云南省委作出决定: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立即在全省普遍开展“阳宗海污染事件大讨论”专题警示教育活动,让全省干部群众都从这个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使干部形成对科学发展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干的良好作风,务必用良好的工作作风落实科学发展观。

狠抓作风,充分利用好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云南省委积极面对现实问题,利用反面典型敲警钟,深入扎实开展案例专题教育,参加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单位坚持依理说事、就事明理,切实把案例教育转化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

“不敢监督就是失职,不善于监督就是不称职!”在云南省纪委常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会议上,李汉柏针对阳宗海污染事件强调,“我们要举一反三,深刻反思纪检监察机关如何履行职责、加强监督的问题。”

云南省经委结合专题案例教育,将云天化、云白药、云锡公司等20个企业、工业园区和工业强县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先进案例汇编成册,运用到学习中,组织百强企业签订清洁生产承诺书,迅速开展对阳宗海、滇池周边流域工业清洁生产的调研活动,落实清洁生产试点企业;组织一次企业家“阳宗海砷污染事件”案例教育座谈会,提高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深化案例教育。

省水利厅提出集中一段时间,组织专门力量,对过去出台的有关水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同时加强对干部作风的整顿,坚决纠正规章制度执行不严、重点工作落实不力等现象。

一本专门“讲问题谈教训”的警示教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案例选编》发到了云南省公安厅各单位党员干部手上。这本由省公安厅编写的案例学习教材,毫不护短地对当前该省公安工作在思想观念、队伍素质、纪律作风、执法管理以及服务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戳“痛处”、揭“伤疤”,各单位纷纷联系实际,吸取教训,促进整改。

省卫生厅组织开展了医疗卫生正反案例分析,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件、突发性传染病疫情处理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进行深入剖析。

省安监局则结合正反案例教育,针对道路交通、煤矿和非煤矿山事故死亡人数突出的情况,提出建立重点工作、隐患治理、行政执法三项联动工作机制,通过挂钩联系和承诺制、片区工作法等有效措施,促进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目前,云南省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110家单位和5家试点单位都进行了专题案例教育,结合案例教育开展的专题调研也全面展开。接下来,各单位将力争形成一批用以指导工作实践、解决突出问题的调研成果。

(刊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年12月2日头版)

“问诊‘阳宗海污染事件’”系列报道——

三诊“阳宗海”:体制机制保障不可或缺

本报记者张欢黄雁玲黄波

阳宗海污染事件发生后,云南省政府立即启动行政问责程序,调查追究污染事件相关人员责任。记者从云南省监察厅获悉,因该事件被问责的相关人员达26人。

追究责任的同时,严峻的现实也摆在了云南省的面前:过去云南引以为荣的九大高原湖泊,滇池“不幸”被污染了,虽大力治理,但进展缓慢;现在,“坏”的没治好,“好”的又被污染了。

类似的问题不只阳宗海存在。不能总是在付出代价之后,才想到“科学发展”。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思路与方法,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刻不容缓。

“用‘十年后的政绩’考核评价干部”

长期以来,不少地方把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押”在了“经济指标”上,GDP的增减影响着领导干部的仕途。尽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各级干部的政绩观正在转变,但对GDP不顾后果地追求仍然存在一定的惯性,这个弯一时还很难彻底转过来。阳宗海污染事件暴露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在11月21日召开的“阳宗海砷污染事件讨论专家座谈会”上,一些专家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认为云南的生态环境总体良好,环境危机意识不强,相比环境保护,他们更看重经济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偏差,决定了他们的政绩观取向。

“很多干部求政绩心切,一说修路、架桥、搞高楼都很热心,因为这些事情都是摆在面子上的政绩;而一提兴办教育、培育产业、助农增收就打不起精神,因为这些事情不容易在任内见到成绩。”针对这样的心态,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一针见血地指出,“片面的政绩观要不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