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消息类作品评析示例(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刊于《军事记者》2009年第1期)

作品二:

“海南的救命恩人,让我摸摸你们的脸”

本报四川北川5月15日电(特派记者李英挺通讯员胡金文)15日上午10点37分,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地震灾区夏禹电力公司的一堆废墟上。当誉欣终于获救时,废墟上守候的人群响起一阵欢呼掌声。誉欣永远无法忘记这一时刻——被埋在坍塌建筑68个小时,当她绝望时,来自海南的地震紧急救援队冒着生命危险,为她打出一条生命通道。

誉欣被救出后,救援队员担心强光刺激她的眼睛,马上用布盖在脸上。誉欣躺在担架十分激动,由于双眼被蒙不能亲眼看到这群救命恩人,她只知道这是来自海南的救援队。她一边哭着一边说:“海南的救命恩人,让我摸摸你们的脸!给我留个电话,我一定会去海南感谢你们。”

地震灾害发生后,北川县老县城80%、新县城60%以上建筑垮塌。15日早晨,居民扶老携幼从县城往任家坪方向撤离,北川县城一片死寂,大部分房屋垮塌形成巨大的水泥瓦砾场。海南地震紧急救援队冒着生命危险往县城前进,沿着已经无法辨认的县城主干道前行,仔细搜索巨大水泥石块下面传出来微弱的呼救声或呻吟声。

早上9时许,海南地震紧急救援队正在废墟中搜救幸存者,有人报告:该县夏禹电力公司,废墟中发现有幸存者呼救。

9点10分,海南地震紧急救援队紧急驰援现场。在废墟中艰难挺过了60多个小时的誉欣告诉队员,自己身体状况很好,脚拇指还有感觉;

9点23分,救援队员把埋压誉欣的铝合金窗剪断;

9点40分,成功剪断压在誉欣身上的混凝土梁柱钢筋,慢慢地把石块往外刨;

10点08分,救援队员再次换下第二梯队,加快救援速度;

10点20分,刨出废墟空隙越来越大,誉欣的头可以扭动,左脚可以伸出;

10点37分,最后的时刻到了——5名救援队员从狭小的废墟间隙,将誉欣救出……

30岁的誉欣是夏禹电力公司调度办公室的一名职工,地震时正在办公室上班,一阵天摇地晃后,所在办公楼坍塌,68个小时里就靠办公桌上的水维持生命。

余震引起旁边山体不停地有石块哗啦啦滚下山,进入夏禹电力公司救援现场高10多米的危桥时倾斜越来越大,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海南地震紧急救援队负责人立即做出决定,所有队员蹚水过河,踏着余震继续寻找埋压在废墟的幸存者。

(《海南日报》2008年5月16日第4版)

用温情传播生命的希望

郗奔陈浩

汶川地震,举国悲恸。面对灾难,人们慷慨地伸出了援手。但并非有了援助,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时间在流逝,人们对拯救生命的信心也慢慢减弱。正是此时,海南日报刊发了《海南的救命恩人,让我摸摸你们的脸》一文,作者如同讲述自己的一段回忆一般,情深意切,传递的是信息更是希望,讲述方法和写作手法值得借鉴。

讲得真,能传递爱传递希望

宫崎骏曾说,迪斯尼的童话故事把孩子们骗了,其实不管是迪斯尼童话的是非分明、纯洁善良,还是宫崎骏漫画的世态复杂、接近人性,都有个主题就是爱,都有个目的就是寻找希望。灾难报道也是一样,不能为了灾难而写灾难,报道的责任应该是在表述事实、揭示问题的同时寻找并指明希望所在。

《海南》一文描写了北川一名电厂职工誉欣被救的过程,事情不大,着墨不多,但却振奋人心。

地震发生已68个小时,距72小时的最佳救援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当被埋人员和全国人民的希望慢慢减弱时,没有一件事情比拯救一个生命更具有震撼力、更能鼓起人们战胜灾难的勇气。记者用这篇文章告诉所有人,希望还在,还有更多生命我们可以去拯救!

但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当时有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抢新闻影响了救灾工作。该文作者保持了高度的清醒和责任感:“救援队员担心强光刺激她的眼睛”,用布盖在誉欣脸上;誉欣那句“海南的救命恩人,让我摸摸你们的脸!”

正是这种希望所在,使得文章读起来犹如在讲述自己的经历,也会不自觉地随着现场的气氛而紧张,随着誉欣的获救而欣喜。

讲得巧,在被感染中实现传播之效

曾有人说,童话故事是假的,却被说的跟真的一样;新闻是真的,却被写成假的一般。这至少说明在“写”新闻上,我们可以向“讲”故事的人借鉴很多好的方法,使新闻读起来更具感染力。

我们听故事时,情绪经常会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会为了某个情节或惋惜不已、或振臂而怒,甚至因为故事没听完而寝食难安,因为讲故事的人往往会把细节描绘得惟妙惟肖、如影再现。新闻报道也讲求故事化,而故事化离不开恰到好处的细节。

《海南》一文清晰描写了抢救誉欣过程的时间节点,甚至精确到分。翔实的数据,紧迫的时间刻画救援原貌,渲染救援氛围,令全文真实、生动,使救援工作形象、有味道,不仅为读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也极大刺激读者的敏感神经、开启读者的情感闸门。作者潜心捕捉讲述的这一连串时间细节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提升了传播效果。

讲得精彩,读来就更有味道

严格意义上说,现在“读”报的人少了,但并没有说他们是“看者”,而是坚持用“读者”这个称呼。因为报纸受众虽不“读”但读的心态仍在,遇到好的文章仍不免多看几遍,甚至收藏起来,这就要求文章不仅要值得看,还要让人回味无穷。想要使文章耐读就必须讲得精彩,只有讲得感人,才能对读者有所触动。

《海南》这篇报道借鉴讲故事的手法,在传播方式上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契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在经历了地震初的震惊,以及两天多的等待后,人们最期待的就是还有生命奇迹的发生。为此,文章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将结果告知受众,鼓励人们不要放弃希望;尔后,受众会进一步地想了解生命奇迹的发生过程,文章接着使用大量笔墨将救援步骤、方法、结果为读者一一详述。了解事件全貌后,读者的关注点可能会转移到类似的生命奇迹是否还会再发生,文章也不失时机地写到救援队员蹚水过河,踏着余震继续寻找埋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使人们的希望得以继续延伸。

在讲故事中,有的人为吸引听众往往会刻意夸大某些情节。对此,对于讲故事的方式我们切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在新闻采写中取其精华,为文章增色。

(刊于《军事记者》2010年第2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