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消息的类型(第3页)
本次受阅的52种装备均为中国制造。
“脱胎换骨”,85岁的田申这样描述新中国14次国庆阅兵所发生的变化。这位中国国歌的词作者之子说:“开国时的受阅武器95%是从战场上缴获来的。”
即使与10年前相比,中国军队的变化同样可以用“脱胎换骨”形容。在这次8000人参加的阅兵中,近九成受阅装备是国庆50周年后列装的。
预警机、机动雷达、通信车,这些让中国军队“耳”更聪“目”更明的装备首次出现在受阅方阵中,标志着在加速向机械化转变的同时,中国军队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发展。”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说,“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的各类装备,我军基本都有了。”
虽然海军舰艇无法开到今天的受阅现场,但在今年4月23日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中,中国海军已向世界展示了核潜艇、驱逐舰等一系列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主战装备。
中国军队的“跨越”,是由中国的整体“跨越”所支撑的。今天,中国每一天所创造的财富,是10年前的3倍,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初一年的财富总量。
富国强军,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相对于阅兵中这些可见的变化,“人”的素质等无形变化同样巨大。仅徒步方队中,就有62位硕士和博士。目前,解放军74。1%的军官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尽管战略预警能力、机动能力、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有了提高”,军事专家陈舟说,“但积极防御的战略始终是中国的选择。”
中国已宣布,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人民解放军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阅兵总指挥房峰辉中将说,“我们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
新华社2009年10月1日播发的这篇消息,当日被海内外63家媒体采用。消息点明了阅兵式所展示的最重要的信息——中国国防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是新中国国庆60周年阅兵式海量报道中最具历史眼光的权威稿件。记者采访了国防部长梁光烈、阅兵总指挥房峰辉和军事专家,通过述评,实现了对阅兵及其所体现成就的准确概括。
这篇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稿,有两个亮点:
一是立意高。除承载关于阅兵的诸多信息之外,消息更展示了此次阅兵的特点——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获阶段性进步,装备全部为“中国制造”,进而从新中国60年特别是近10年的宏阔时空视角,点明此次阅兵所体现的国防建设新成就——初步实现历史性跨越,富国强兵的百年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二是信息量大。消息还将笔触伸到阅兵式之外,将此前的海军60周年海上大阅兵、中国军人素质变化、国防建设未来走向和中国国防战略等重要信息纳入,使消息包含了更多更重要的信息。文笔简练生动。969字的消息,在极度凝练概括的同时,并不流于死板,仅人物便涉及5个,多处出现的引语和丰富的背景信息,使消息充满了张力。
5。人物消息
人物消息,也称人物新闻。是用消息的形式来报道新闻人物的实际、成就、行为、风尚或遭遇的报道形式。它有写单个人物的,也有报道群体的。它有写正面人物的,也有报道反面人物的。一般以报道先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及社会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思想、新风尚的普通人为主。反面人物的劣迹、丑闻的消息作品,一般归入为曝光新闻、批评性报道。
人物消息,自然把新闻人物作为报道的对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人物消息的主角?最重要一点是,他在某个方面要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或品格。如在贡献、感受、行为、遭遇上是常人所没有的,并且是正面健康的、与时俱进的,就可以作为报道的对象。要突出新闻人物最具新闻价值的某一方面。
在写作过程中,要写出人物特点,可以通过人物的体态语言,写出人物的个性风采。人物消息的写作要求简短集中,迅速及时,通常是抓住新闻人物最有特点的典型事例,或就其某一个或多个侧面,使用简练、概括的语言,突出新闻人物的思想或事迹。
例如:
小岗村书记沈浩意外辞世
本报讯(记者夏树、赵洁)11月6日,安徽省优秀选派干部,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猝死在下派工作岗位上,年仅45岁。沈浩系安徽省财政厅副处级干部,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就即将圆满完成为期六年的下派工作任务。
沈浩1964年5月5日生于安徽萧县,毕业于安徽铜陵财专。2004年年初,作为安徽省优秀年轻党员干部,沈浩从省财政厅被选派到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他从此吃住在小岗村,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发展葡萄、蘑菇等特色种植,促进农民增收,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爱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选派干部。在他完成第一个三年下派任务前夕,小岗村100多位村民按下鲜红的手印,到省委选派办要求沈浩继续留在小岗村工作。根据小岗村群众的要求和沈浩本人的意愿,安徽省委选派办决定沈浩继续留在小岗村工作三年。
2006年5月,小岗村成立村党委,沈浩任党委第一书记。2008年3月,小岗村与周边的两村合并成立了新的小岗村,沈浩又高票当选为村党委第一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他带领村民积极引进外资,美国GLG集团总投资15亿元的小岗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正式投产,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
今年国庆长假之后,在沈浩即将完成第二个三年下派工作任务前夕,小岗村群众又将挽留沈浩的“红手印”送到了安徽省委组织部。得知沈浩去世的消息,小岗村群众无不感到悲痛。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痛心地说:“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干部、贴心人,他的心里一直装着我们小岗村,他是为我们小岗村的发展累死的,他真是当代焦裕禄!”
据了解,11月5日,沈浩还在村里处理了3起土地流转事务,接待了3批前来洽谈投资的客商。
(刊于《农民日报》2009年11月7日第4版)
这是沈浩去世第二天,全国报纸中第一篇正面、客观、准确报道他去世的消息。
虽然全文只有670字,介绍了沈浩从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六年的工作业绩,特别是介绍了小岗村群众两次按手印要求沈浩留任的情况。
文中引用了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的原话:“他是为我们小岗村的发展累死的,他真是当代焦裕禄。”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评价说:“《农民日报》的报道,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