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诗文二则(第1页)
王安石诗文二则
明妃曲[1]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2]。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3]。
归来却怪丹青手[4],入眼平生几曾有[5]?
意态由来画不成[6],当时枉杀毛延寿[7]。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8],只有年年鸿雁飞[9]。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10]。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11],人生失意无南北[12]!
注释
[1]《明妃曲》乐府旧题。此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汉元帝时选入掖庭,因和亲而北嫁匈奴。晋人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又称明妃。
[2]“泪湿”句:泪流满面,鬓发低垂。春风,形容昭君容貌姣美如春风。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
[3]“低徊”二句:汉元帝惊见昭君美貌,几乎不能自制。事见《后汉书·南匈奴传》:“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影)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低徊顾影,谓徘徊不进,顾影自怜。
[4]丹青手:画师。
[5]几曾:一本作“未曾”。
[6]意态:风度神采。
[7]“当时”句:《西京杂记》卷二“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弃市。”
[8]塞南:指汉王朝,因在边塞以南,故称。
[9]鸿雁飞:旧说雁能传书信。此言年年只见雁飞,却没有书信。
[10]毡城:匈奴人住在毡帐里,故云。
[11]“君不见”句:阿娇,汉武帝陈皇后小名,原十分受宠,失宠后贬居于长门宫。咫尺,极近的距离。八寸为咫。长门,即长门宫。
[12]“人生”句:谓天地南北皆有失意之人。
答司马谏议书[1]
某启[2]:昨日蒙教[3],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5]。虽欲强聒[6],终必不蒙见察[7],故略上报[8],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9],于反覆不宜卤莽[10],故今具道所以[11],冀君实或见恕也[12]。
盖儒者所争[13],尤在于名实[14]。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15]。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16],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17],以授之于有司[18],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19],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20],难壬人[21],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22]。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23]。上乃欲变此[24],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2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26]?盘庚之迁[27],胥怨者民也[28],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29],度义而后动[30],是以不见可悔故也[31]。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32],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33],守前所为而已[34],则非某之所敢知[35]。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36]!
注释
[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故,追封温国公。
[2]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
[3]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4]窃:私,私自。此处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5]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