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二章1(第3页)
[60]逊敏:谦逊敏捷。钧:通“均”,相等。
[61]炀:同“**”,**。悍:凶悍。详:通“祥”(杨倞说),吉祥。
[62]老老:以老者之礼敬老。穷穷:窘迫穷困。通:贤能的人。行乎冥冥:行事不求人知。
[63]遂:通“墜”(坠)。
[64]略:不斤斤计较。
[65]燕:通“宴”,安逸。劳倦:劳累疲倦。夺:剥夺,使丧失,此指处罚。
[66]杀(shài):减弱。杀势:指不盛气凌人。
[67]柬:挑选。理:通“礼”。
[68]交:当作“文”(王念孙说),指礼仪。
[69]引文见《尚书·洪范》。作好:个人喜好。道:先王制定的礼仪。作恶:个人憎恶。无:通“毋”,不。
思考与探讨
1。荀子认为修身的关键是什么?
2。孟子是如何区分益友、损友的,有何启发意义?
3。荀子认为修身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性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1]。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2],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3]。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4]。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5],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6],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7]。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8]。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9]。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10]。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11]:“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12]。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13]。”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14],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15]。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16],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17]?”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18],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19],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20],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21],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22]。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23]。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人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24],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25];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26];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27],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势[28],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29],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30]。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31]。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故檃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礼义积伪者[32],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应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33]?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则器木岂工人之性也哉[34]?夫圣人之于礼义也,辟亦陶埏而生之也[35],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本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36],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易贵尧、禹[37],曷贵君子矣哉?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生之也。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恣睢,以出乎贪利争夺。故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天非私曾、骞、孝己而外众人也[38],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綦于礼义故也[39]。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父者[40],何也?以秦人之从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
“'涂之人可以为禹[41]。'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42]。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法正之可知之理、可能之具[43],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44],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45],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46]。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曰:“圣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何也?”曰:可以而不可使也[47]。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则未必然也。虽不能为禹,无害可以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尝有能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农贾,未尝不可以相为事也,然而未尝能相为事也。用此观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其不可以相为明矣。
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唯贤者为不然。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则文而类[48],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49],若佚之以绳[50],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51],其行也悖[52],其举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53],杂能旁魄而无用[54],析速、粹孰而不急[55],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56],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57];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58];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59]。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60];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61];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注释
[1]性:本性。伪:通“为”,人为。
[2]疾:通“嫉”,嫉妒。
[3]文理:文采和道理。
[4]从:通“纵”。分:名分。理:礼仪。
[5]师法之化:老师和法制教化。
[6]枸(gōu):通“钩”,弯曲。檃栝(yǐnkuò):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烝(zhēng):同“蒸”,用蒸气加热,这是为了使被矫正的木材柔软以便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