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述(第2页)
远古时期,少数民族面对险恶奇异、变幻无穷的自然界,既充满恐惧与神秘,又感到自身的无能为力。对于人类自身的秘密及生老病死和各种梦境等现象,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认为许多自然现象是由某种力量即神灵在驱动;人们心目中的神灵是开天辟地、造就万物、创造人类的最高主宰。只有尊敬鬼神、顺从鬼神并虔诚地对其进行祭祀,才能感动神灵,才能达到祈福避祸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神明崇拜及吉凶占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出于宗教崇拜,每年到了一定的季节、日期,就要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宗教信仰作为全民性的活动消失了,但成为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节日作为民间习俗传承了下来。宗教活动的许多内容剥去了神秘的外衣,以一种健身、娱乐的体育形式而成了节日的重要内容。
狩猎是拉祜族重要的社会活动。出猎前人们必须祭祀猎神,除了许多虔诚的祭祀活动外,全寨男子还要举行对用火炭画成的飞禽走兽的射击、射弩比赛,谁射中什么猎物,就预示着当年会受“厄莎”保佑打中此种野兽。为了获得“吉祥”的种子,让“厄莎”降福于人类,在过拉祜年时,寨子里要举行盛大的跳歌活动。歌场中放一篾桌,桌上用篾箩装满稻谷、玉米、麦子等各种籽种,蔑桌四周插上樱花、桃花、梨花,点上香蜡,旁边还摆有四对甘蔗,全寨男女老少围着桌摆舞,从清晨到傍晚,笙歌不停;人们习惯认为,歌跳的越隆重越红会越好,万事吉祥如意,而且经过跳笙的籽种是吉祥的籽种,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傈僳族的“刀杆节”是一种作为原始的宗教活动流传下来的,表演“上刀山、下火海”之前,有一套烦琐的宗教祭祀仪式,而且每个上刀山、下火海的勇士身上都要挂上几十条巫师画的符咒,使这一活动蒙上了浓厚的迷信色彩;刀杆场上,竖起两根20多米长的笔直的松树杆,在树干之间顺序捆上36或72把锋利的、刀刃向上的钢刀做梯子;表演者赤手光脚,蹬上顶端,并要做出“蜻蜓倒立”“飞燕迎春”等高难动作;下了刀杆后,勇士们还要**着上身、光着脚跳入熊熊烈火之中,甚至用身体滚压火海,直至炭火逐渐熄灭为止,以圆满完成“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惊险表演;表演后,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就开始了,唱歌跳舞,呈现出节日的欢乐气氛;“上刀山、下火海”需要表演者经过长期的武术和气功训练才能完成。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于生活娱乐
许多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十分险恶,迫使他们整天劳作,疲于奔命,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渴求。人们在猎获猛兽、采集归来之后要为自己的收获而庆贺。在喜庆丰收之时、在劳动之余、在谈情说爱之中都要进行娱乐活动,一些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就相继产生。如反应婚姻仪式的傈僳族的“爬油杆”,拉祜族的“射松鼠”,苗族的“射背牌”“跳月”“抢亲”,壮族的“抛绣球”,布依族的“抢婚”,哈尼族的“月夜踏歌”,哈萨克族的“追姑娘”等。茶余饭后,劳动间隙,以角力为目的的傈僳族的“顶杆”,土家族的“扁担劲”“抵杠”,哈萨克族的“躺倒拔河”,苗族的“打泥脚”“踢毛菌”等;还有深受人们喜爱、随处可见的“**秋”“磨秋”“车秋”等秋千活动。各种娱乐活动集音乐、舞蹈、体育于一体,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内容。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把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帮助少数民族进步,实现各民族团结、繁荣的一项重要内容。
1981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座谈会,会上指明了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方针和任务。
方针是:积极提高、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
任务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和近代体育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国家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挖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的宝贵遗产,从政策上肯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指明了发展方向。从1982年开始,每4年举行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目前,已分别在天津、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南宁、昆明、北京、拉萨、银川、广州和贵阳等城市举办了9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运动会和单项比赛越办越精彩,如全国蹴球邀请赛、陀螺邀请赛,各地区举办的民族体育比赛也层出不穷。
(二)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科研工作的支持
1981年以来,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及中国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等所属的学术组织,举办了各种学术研讨会,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不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提高。
近几十年来,少数民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时代,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长期以相对稳定形式发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绚丽多彩的外部世界使人们无暇顾及自身的文化,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已经消失。在这种形势下,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人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又有了新的方向,从原来单一的挖掘和整理体育项目的研究,到现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研究、文化冲突研究、宗教学研究、产业化研究、旅游化研究、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研究、竞技化研究、体质研究、教育研究、艺术性研究、美学研究等,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势头。
1984年至1991年,我国先后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体育集锦》《中华传统游戏大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等以挖掘和整理为主的书籍。1991年至今,从各种领域和角度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著作和书籍层出不穷,在各种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科研论文达到数百篇。
(三)比赛的科学管理
1985年以来,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不断组织专家对竞赛规则进行修订,对场地器材、比赛方法、规则与判罚、名次排定等都作了详细规定,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竞技化。
(四)学科建设的扶持
许多体育院校、系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这门新兴学科,这是我国体育院校、系专业改革,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的一项重要改革。北京体育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公共教学课程当中。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已明确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列入课程教育体系中,并编写了有关教材,逐渐发展、完善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提高。
(五)国际交往
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国际地区间的友好往来,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地区间的联系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招商引资、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各地相继举办了风筝、龙舟等国际邀请赛;在各地区举办的火把节、那达慕大会等也邀请国外客人参加;1987年国家体委组队赴日本参加了毽球表演赛;广东顺德龙舟队先后代表我国参加香港、澳门特区、澳大利亚举办的国际龙舟邀请赛。这些国际和地区间的交往活动,加强了各国和各地区对中国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增强了友好的感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境地区,许多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体育与邻国一脉相承,如秋千跳板、朝鲜族摔跤等是我国朝鲜族与朝鲜、韩国人民共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射箭、赛马、摔跤是我国蒙古、塔吉克、哈萨克族和蒙古、哈萨克等国人民共同喜爱的项目;我国傣族泼水节、赛龙舟,在泰国、缅甸北部的人民也过泼水节、赛龙舟;我国黎族、京族跳竹竿,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跳竹竿活动;北京蒙古族的“风幡”出国表演,受到国外高层人士的接见。通过与邻国和世界各国进行民族传统体育交流,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些项目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走向世界,得到更广泛地弘扬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