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第4页)
(1)左手手心向上,前伸至打手腕背面,两手相互交叉,随即向两侧分开并向下划弧,手心斜向下,同时左脚提起向左前侧方进步(脚尖稍外撇);身体重心前移;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眼视前方。
(2)两手由外圈向里圈划弧,两手交叉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外,手心均向后;同时右脚向左脚靠拢,脚尖点地;眼平视右前方。
(3)两手臂左右划弧分开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时右腿屈膝提起,右脚向右前方慢慢蹬出;眼视右手。
要点:身体要稳定,不可前俯后仰。两手分开时,腕部与肩齐平;蹬脚时,左腿微屈,右脚尖回勾,力点在脚跟,分手与蹬脚须协调一致,右臂和腿上下相对。如面向南起势,蹬脚方向应为正东偏南约90°(见图17-94)。
图17-94右蹬脚
十四、双峰贯耳
(1)右腿收回,屈膝平举;左手由后向上、向前下落至体前,两手心均翻转向上,两手同时向下划弧,分落于右膝盖两侧,眼视前方。
(2)右脚向右前方落下,重心渐渐前移,成右弓步,面向右前方,同时两手下落,慢慢变拳,分别从两侧向上、向前划弧贯拳至面部前方,成钳形状,两拳相对,高与耳齐,拳跟都斜向内下(两拳中间距离约10~20厘米);眼视右拳。
要点:完成式时,头顶正直,松腰松胯,两拳松握,沉肩垂肘,两臂均保持弧形。双峰贯耳式的弓步和身体方向与右蹬脚方向相同。弓步的两脚跟横向距离约10~20厘米(见图17-95)。
图17-95双峰贯耳
十五、转身左蹬脚
(1)左腿屈膝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体左转,右脚尖里扣;同时两拳变掌,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平举,手心向前;眼视左手。
(2)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由外圈向里圈划弧合抱于胸前,左手在外,手心均向后,眼平视左方。
(3)两手臂左右划弧分开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时左腿屈膝提起,左脚向左前方慢慢蹬出;眼视左手。
要点:与“右蹬脚”式相同,唯左右相反。左蹬脚方向与在蹬脚方向成180°(即正西偏北约30°)(见图17-96)。
图17-96转身左蹬脚
十六、左下势独立
(1)左腿收回平屈,上体右转;右掌变成勾手,左掌向上、向右打弧下落,立于右肩前,掌心斜向后。眼视于右。
(2)右腿慢慢屈膝下蹲,左腿由内向左侧(偏后)伸出,成左仆步;左手下落(掌心向外),向左下顺左腿内侧向前穿出;眼视左手。
(3)身体重心前移,左脚跟为轴,脚尖尽量向外撇,左腿前弓,右腿后蹬,右脚尖里扣,上体微向左转并向前起身;同时左臂继续向前伸出(立掌),掌心向右,右勾手下落,勾尖向后;眼视左手。
(4)右腿慢慢提起平屈,成左独立式;同时右勾手变掌,并由后下方顺右腿外侧向前弧形上挑,屈臂立于右腿上方,肘与膝相对,手心向左;左手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视右手。
要点:右腿全蹲时,上体不要过于前倾;左腿伸直,左脚尖须向里扣,两脚脚掌全部着地;左脚尖与右脚跟踏中轴线,上体要立直,独立的腿要微屈,右腿提起时脚尖自然下垂(见图17-97)。
图17-97左下势独立
十七、右下势独立
(1)右脚下落,左脚前,脚尖着地,然后左脚前掌为轴脚跟转动,身体随之左转,同时左手向后平举变成勾手,右掌随着转体向左侧划弧,立于左肩前,掌心斜向后;眼视左手。
(2)同“左下势独立”(2),唯左右相反。
(3)同“左下势独立”(3),唯左右相反。
(4)同“左下势独立”(4),唯左右相反。
要点:右脚触地后必须稍微提起,然后再向下仆腿。其他均与“左下势独立”相同,唯左右相反(见图17-98)。
图17-98右下势独立
十八、左右穿梭
(1)身体微向左转,左腿向前落地,脚尖外撇,右脚跟离地,两腿屈膝半坐成半坐盘式;同时两手在左胸前成抱球状(左上右下);然后右脚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视左前臂。
(2)身体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屈膝弓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手由脸前向上举并翻掌停架在右额前,手心斜向下;左手先向左下,再经体前向前推出,高与鼻尖齐;手心向前;眼视左手。
(3)身体重心略向后移,右脚尖稍向外撇,随即身体重心再移到右腿,左脚跟进,停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在胸前成抱球状(右上左下);眼视右前臂。
(4)同(2),唯左右相反。
要点:完成姿势面向斜前方(如面向南起势,左右穿梭方向分别为正西偏北和正西偏南,均约30°)。手推出后,上体不可前俯,手向上举时,防止引肩上耸。一手上举一手前推要与弓腿松腰上下协调一致。做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在30厘米左右(见图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