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节 陀螺(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九节陀螺

陀螺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中国民间体育娱乐活动。近年来,由云南省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组织专家和学者对陀螺项目进行了挖掘和整理,现在已经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陀螺运动有参与性强、娱乐价值高、战术灵活多变、锻炼价值高等特点(见图19-6)。

图19-6陀螺比赛

一、陀螺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陀螺运动是西南少数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这项活动流传已久,而且玩法很多,各民族间的陀螺及打法各有不同,如云南傣族称陀螺为“百跌”,陀螺形状接近正规比赛用的陀螺,其打法为分队集体对抗,攻击方在10米开外进行攻击,击中后以旋转时间长的为胜。同时可用拨、赶、吹灰石等延长旋转时间,无固定场地;佤族称陀螺为“布冷”,其头大身细、形式鸡纵(野生食用菌类),形状奇特;广西壮族玩的陀螺像一支大盘子,瑶族玩的陀螺重者可达四五斤。

1982年第三届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陀螺列为表演项目。1989年10月,云南省体委、省民委在昆明召开陀螺规则研讨会。1991年第四届全国民运会上云南代表团为大会作了陀螺表演。1992年10月,云南省体委、省民委再次在昆明召开陀螺项目研讨会,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体育的竞赛方法制订出了规则和打法。第五届全国民运会首次将陀螺列为竞赛项目,一共有河北、广东、上海、海南、云南等12个队进行角逐。

二、陀螺运动的健身价值

陀螺运动具有增强人体的神经、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机能,发展爆发力和速度,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及灵活性,培养人们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与转移注意力,准确进行判断与反应等能力,培养人们机智灵活、勇敢顽强、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和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思想等锻炼价值。

三、陀螺技战术

(一)陀螺技术

1。进攻技术

(1)缠线技术。

缠线技术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将有效的鞭绳合理地缠绕在陀螺上的动作方法的总称,它是运用其他攻防技术的基础。

(2)持陀的动作方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手指端对陀螺的感应能力,保持出陀前的稳定性,以利于控制出手的力量与方向,持陀时五指都应自然分开,增大接触陀的面积,手指指端要贴在陀上,手心空出。以右手持陀为例,两脚前后开立,重心落在两脚之间,右手五指自然分开,翻腕持陀的后中部位,左手持鞭杆且放少许线,将陀举至胸前右侧位置,目视旋放区,大小臂约成90°,肘关节内收。

(3)助跑。

一般分为预跑段和攻陀步两个阶段,预跑段的任务是获得最后用力前的预先速度,为最后用力出陀创造良好的条件,预跑段的距离根据个人特点而定,初学者可先走后跑。一般3-5步较为适宜,方法是沿直线逐渐加速,臂、腿配合平稳协调,步点跑准,节奏好。

(4)最后用力。

最后用力动作是在第三步左脚着地时,形成以胸带臂、以肩带臂,进行挥臂甩腕的攻击动作;陀螺离手的瞬间,手腕、手指的积极动作能使陀螺沿着纵轴按顺时针方向自转,以保证左手抽线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才能获得最佳的攻击效果。

(5)攻陀出手角度。

攻陀出手角度是指攻陀时陀螺离手时与地面的高度,或者是与旋放区死陀点的角度。这一角度是否适应,对命中率有重要影响,攻陀出手角度可分为高、中、低三种姿势。

(6)随前动作。

由于最后力量集中到手腕、手指及轴线上,攻陀出手后,全身要随陀跟送。持陀臂自然前伸,而不要在陀出手后,马上改变持陀臂动作,以免影响陀的飞行和攻击的准确性,左腿向攻击方向跨出一步,以缓解前冲的力量来保持平衡,防止冲出攻击线而违例。

2。防守技术

防守技术是队员在防守时,将陀螺有效地放入旋转区所采取的各种专门动作的总称。

(1)缠线。

由于规则规定,鞭绳不低于2米,加之陀螺的高度直径,那么绳线一般均匀地缠在陀腰的1~2厘米较为适宜。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陀螺的周长等特点,运动员的鞭绳长度要求也不一样,但一般要求绳长在4米左右较为适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