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武术运动概述(第2页)
(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技击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术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竞赛规则所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打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的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的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为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不完全相同。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运动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连接贯穿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汇集百家,它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散打、短兵中不宜采用的技术方法,在套路中仍有所体现。
(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武术以“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外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身心。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打、推手、短兵,有适应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来选择练习的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一般来说,武术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不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利用这一特点可以为现代群众体育活动提供方便,使武术进一步社会化。
四、武术运动的锻炼价值
武术具有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价值,是人们增强体质,振奋精神的一种好手段。
(一)改善和增强体质
武术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它不仅是形式上的锻炼,而且使人体身心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尤其是武术许多功法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是十分有益的。
(二)提高防身和自卫的能力
武术具有技击的特点,通过习武,不仅可以掌握各种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方法,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持之以恒的练功,还能增长劲力、抗击摔打,克敌制胜,具备防身自卫的能力。若系统地训练,掌握技击术,可以为国防、公安服务。
(三)磨炼意志,培养道德情操
武术的学艺和练功,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需要常年不懈,持之以恒。不仅能培养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良好手段。
武术在长期的延绵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培养武德是武术的传统。武德教育是培养共产主义精神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练武习德可以培养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赛场上两人斗智斗勇的对抗性搏斗,或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套路演练,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此外,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可以作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形式。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武术将会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