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第2页)
1。奥林匹克主义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
2。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及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3。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4。奥林匹克标志
奥林匹克标志是由《奥林匹克宪章》确定的,被称为奥运五环的标志。它由五个奥林匹克环套接组成,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蓝、黄、黑、绿、红(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美洲)五种颜色。奥林匹克标志象征着五大洲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主义“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奥林匹克大家庭”主题。
1914年在巴黎召开的庆祝奥运会复兴20周年的奥林匹克全会上,顾拜旦先生解释了他对标志的设计思想:“五环——蓝、黄、绿、红和黑环,象征世界上承认奥林匹克运动并准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五大洲,第六种颜色白色——旗帜的底色,意指所有国家都毫无例外地能在自己的旗帜下参加比赛。”因此,作为奥运会的象征、相互环扣一起的五个圆环,体现了顾拜旦提出的可以吸收殖民地民族参加奥运会,为各民族间的和平事业服务的思想。
5。奥林匹克格言
也称奥林匹克口号,最著名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英文:Faster,Higher,Stroius,Altius,Fortius)。奥林匹克格言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其含义却非常丰富,它不仅表示在竞技运动中要不畏强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而且鼓励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于平庸,要朝气蓬勃,永远进取,超越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三)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机构体系
奥林匹克运动创立后,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当今这样的规模,是因为奥林匹克运动有一个结构完备、功能齐全的组织体系,它包括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国家奥林匹克运动组织的“三大支柱”。
(四)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内容体系
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内容是实现奥林匹克理想的具体手段和途径。由于奥林匹克运动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它的实践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国际奥委会与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各国奥委会以及各方面人士的密切合作,大胆地创新与设计,逐步地改进与完善,使奥林匹克运动有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它包括奥林匹克运动会、大众体育以及与体育有关的教育、科学和文化等活动。一系列活动以奥林匹克主义贯穿一气,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奥林匹克活动体系。
三、中国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
由于社会背景的巨大差异,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中国并取得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和现代体育的逐渐兴起,奥林匹克运动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冲破重重阻力,在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古国传播开来,中国开始有了奥林匹克组织,并积极地参加国际体育比赛活动。
1896年,第1届奥运会召开前,国际奥委会曾通过法国驻华使馆向清政府发出邀请,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对体育事业毫不关心,所以没有应邀参加。
1924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同年派出3名网球运动员,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8届奥运会上参加了表演赛(此届奥运会无正式网球赛)。
1931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此后,中国正式参加了第10届、第11届、第14届奥运会,但均未能取得任何成绩。在此期间,国际奥委会于1939年、1947年选出了我国的孔祥熙、董守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
1952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1954年,国际奥委会在雅典举行的第49次会议上,正式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中国国家奥委会。但是,由于国际奥委会中的某些人,坚持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中制造“两个中国”的错误立场,致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有关单项体育运动协会于1958年8月发表声明,中断与国际奥委会的一切联系。经国际体坛,特别是国际奥委会中一些人士的长期努力,1979年11月,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根据中国的提议,以通信表决方式通过决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奥委会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会址北京;设在台北的奥委会的名称是“中华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其新的会旗、会歌和会徽均须经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批准。这就是著名的“奥运模式”。各国际体育组织也都循此解决了中国的合法席位,同时允许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地方性组织在国际体育组织中有其席位。这样,随着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中合法席位和与奥林匹克运动正常联系的恢复,中国重新走进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大门。
从1980年开始,中国奥运健儿连续参加了第23届、第25届、第26届、第27届、第28届夏季奥运会和第13~19届冬季奥运会。在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的一声枪响,实现了中华民族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在第19届冬奥会上,中国女子速滑运动员杨扬又为中国夺得冬奥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奥运战场上的辉煌战绩,为中国屹立于世界体育之林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政治、社会的稳定,以及在奥运会上取得的骄人战绩,我国于1990年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影响大大提高,已具备了承办重大国际比赛和奥运会的能力。1998年11月25日,北京市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1999年1月6日在中国奥委会举行的全体会议上,批准了北京市的这一申请。1999年4月北京市政府和中国奥委会代表赴瑞士洛桑,正式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承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申请报告,并向海内外推出了“新北京、新奥运”的申奥口号。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112次国际奥委会全会上,中国北京最终以绝对优势获得了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中国的奥林匹克之路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不仅说明了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具备了举办奥林匹克盛会的能力,同时也标志着在奥林匹克领域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这不仅是奥林匹克运动接纳了中国,也是中国接纳了奥林匹克运动。
在具有5000年文明和现代化崛起的13亿人口的中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也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无疑它将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举办奥运会给正在加速发展的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自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以来,争夺奥运会主办权已不仅仅被视为“形象工程”,更成为展示综合国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经济潜力、国民素质等综合能力的竞争。这一点在最近几次奥运会主办权的争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北京能赢得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意味着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信任和青睐,充分表明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是认可的。北京申奥的成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一大盛事与象征,它再一次展现了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姿,极大地鼓舞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极大地激励了13亿中华儿女以及爱国华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提升了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GDP每年至少额外增长0。3%,中国将成为全球商家的投资热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为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直接投资约300亿美元,也就是2500亿元人民币,这个投资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的投资。这么巨大的投资,将有力地推动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最终建立起一个以都市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为骨架的复合型结构。
中国文化底蕴丰厚而独具特色,包含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诸多文化特质。此外,东方哲学思想内涵丰富,比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等,均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吸纳新的要素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储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一次双向互动过程,必将促进东方文化的进一步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交融,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在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举办奥运会,最能体现“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广泛性和全民性的特点,13亿中国人民的参与将是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最有力的贡献。中国是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北京是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都,在人文社会高度发达的中国北京举办奥运会,必将完美地体现体育与文化融合的奥运内涵。
2008年,北京把奥运会办成了一次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盛会,办成了奥运史上最精彩、最辉煌的一次盛会。
中国北京围绕着“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承诺,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的普及和发展,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宝贵文化遗产。
练习与思考:
1。什么是“神圣休战”?
2。什么是奥林匹克运动?
3。简述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趋势。
4。阐述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