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育(第1页)
第二节高校体育教育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正逐步向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和具备完善素质的方向转化。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从身体素质、体育认知素质和体育行为三个方面的重任。
一、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主动、积极地锻炼身体,有效地提高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体育文化素养;获得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能力;提高运动竞技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兴趣和习惯;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高体育素质的各类人才。
为了达到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必须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大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水平
强身健体,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是高等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针对大学生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代谢水平不断增强的有利时机,通过体育锻炼促进他们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塑造健美的体态,改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通过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提高智能水平,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增加同学之间的交往。建立和平相处、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将自己的思想融入社会,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
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与健康以及卫生保健等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懂得锻炼的基本方法,学会体育活动中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卫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现代高等院校体育要鲜明地体现民族文化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内容,并反映到体育教学中,这不仅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而且对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
在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开展竞技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训练、竞赛工作,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学生在校期间和走向社会后继续进行体育锻炼打下扎实的基础。对部分体育基础较好,并有一定运动才能的学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进一步提高其运动技术水平,使他们成为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骨干。
二、高校体育的基本途径
(一)体育课的组织和实施
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教育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高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高校体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完成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国务院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为了加强体育课程在学校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又把“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把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作为法规条文,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认真执行。
体育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理论课由教师在室内进行讲授,内容包括体育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理论。实践课则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根据高等教育的总目标和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阶段,高等学校开设了不同形式的体育课,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普通体育课
通过普通体育课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掌握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全面锻炼身体,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改善身体形态和机能,增进健康。因此,普通体育课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教学要求具有普遍性。
2。选项体育课
在全面锻炼身体的基础上可开设选项体育课。选项体育课应根据学生的专项爱好和特长,以某一类身体练习项目为主,组织教学,使学生掌握所选项目的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增进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