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国现当代诗歌欣赏(第3页)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焦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为了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
【欣赏指南】
20世纪40年代初,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在人民的苦难面前,在艰苦卓绝的民族斗争中,作为诗人的穆旦,以深沉饱满的热情去赞美祖国、赞美人民,以“沉雄”而急切的心情欢唱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高昂颂歌,流露出诗人对历史耻辱的悲悯,对民族灾难的痛苦和对人民力量的崇拜。
作为“中国诗歌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带有标志性的诗人,穆旦的诗除了创造介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文体外,还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感情主旋律。在本诗客观冷峻的描写中,我们看到在一组组的意象群中,“我”的视点在下沉,“我”的思绪在飞越,“我”已“溶进了大众的爱”“溶进死亡里”,如凤凰涅槃一样,诗人的民族情感在这里得以飞升,他用那“带血”的情感去拥抱祖国和人民,显现出诗人一颗悲悯、痛苦、幸福、负疚、激昂、深沉等相互交织的诗心所在。与其他的诗作相比较,《赞美》更注重对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进行准确的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定格。无论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塑造,其意象背后的诗情都是凸显的——“赞美”成为整个诗情的凝练概括。
全诗情感的节奏有张有弛,韵律感很强,尤其是最后两句重复诗句的强调,充分抒发了诗人情感达到**时的情绪,是整首诗歌的“诗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