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学的风格(第3页)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的诗文,表现了对官场虚荣的厌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可谓“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司空图语),“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司空图语)。苏轼认为,陶渊明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看似平淡浅近,实则情高韵远,典雅幽深,给人超尘脱俗之感。
3。庄正与诙谐
(1)庄正
庄正就是庄重严肃。在现实生活中,既有重大严肃的事,也有性格高古的人。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有庄重严肃的风格。
庄正风格是现实生活中重大庄严的生活内容的一种反映。其风格形态,可以通过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来表现,也可以通过提出严肃急迫的社会问题来实现。比如电影《西安事变》,表现了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揭示了十年动乱带来的危机和创伤;电影《开国大典》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奋斗的艰苦卓绝的过程;电影《风声》、电视剧《潜伏》则从对敌斗争的另外一条战线来表现革命者在敌对阵营中的斗智斗勇、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它们都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这种庄严正大的主题,不仅可以表现为崇高,也可以是悲剧性的。通过新生事物的必然要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冲突,刻画悲壮崇高的性格,表现热情和理想,激发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悲剧和崇高都是严肃的美,都是庄正风格的体现。
(2)诙谐
诙谐是滑稽、幽默、机智、俏皮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与庄正相对应的喜剧风格。诙谐作品和作品中的诙谐因素引起的审美效果是笑。
诙谐作为一种风格,无论是滑稽、幽默还是机智、俏皮,大都是“内在的空虚和无意义以假装有内容和现实意义的外表来掩盖自己”(车尔尼雪夫斯基语),或者说是“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马克思语)。这类作品,以生活中空虚、伪善、可恶、可笑的事物为对象,通过讽刺、幽默、嘲笑、揶揄等手段,把包裹在庄严美好的外衣下面的丑恶、笨拙、低劣的本相揭露出来,达到“将陈旧的生活方式送进坟墓”“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马克思语)的目的。
诙谐在古代的含义与今天有不同,古代多为风趣善辩的意思。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解释:“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指言辞通俗,生动有趣,使人心领神会,喜笑颜开。在古代,谐隐与滑稽相仿佛。滑稽本是盛酒斟酒的容器,能转注吐酒、终日不已,就像能言善辩之人,出口成章,词不穷竭。滑稽是机智敏慧的表现,它能以俗会深,以易解难,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诙谐在今天已不只是讽喻诲人的工具,它尤其是攻击丑恶,扫除积弊的武器。鲁迅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对貌似公允的“叭儿狗”“欧化绅士”的辛辣讽刺,《理水》是对达官贵人昏庸无聊的无情嘲笑,《肥皂》则使满口仁义道德实则卑鄙下流的假道学原形毕露。果戈理的《钦差大臣》,莫里哀的《伪君子》,都是这一类型的杰作。当然,诙谐也可用来批评人民身上的缺点。如鲁迅对孔乙己的迂腐,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谐谑和讽刺,其中就饱含着同情,是含泪的喜剧。
幽默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意思,是诙谐的一种表现形式,幽默微含讥讽,能自嘲自解,亦能调侃他人,如鲁迅的《自嘲》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因此可以看出有幽默感的人,是聪慧、机敏的人,而幽默尤其是敢于“幽”自己一“默”是乐观自信的表现。
诙谐也可以用来肯定美、歌颂美,如《七品芝麻官》:唐知县外表丑陋不堪,内心则刚正不阿,“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外丑内秀诙谐性格的写照。还有《五朵金花》《徐九经升官记》等,都是寓庄于谐的好作品。其实,诙谐的要义就在于“寓庄于谐”“亦庄亦谐”,在谐谑的表现中,隐含着崇高严肃的题旨。同时,诙谐的“谐”是有度的,它应该“谑而不虐”,也忌讳油滑低俗。
4。含蓄与畅达
(1)含蓄
含蓄是指作品内容在表达方式上的隐蔽和委婉。《文心雕龙·隐秀》解释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指文章的旨趣含而不露,意在言外。风格含蓄的作品,表情达意,耐人咀嚼,韵味无穷。
含蓄风格与写作手法有关,如运用双关、象征、反语、隐喻、典故等故布疑阵,使人难以一眼识破。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所写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就是谐音双关。当然,含蓄作为一种风格,主要不是靠运用诸如双关象征的修辞技巧来达到的,而是作品的一种基调、意境和含蕴。杜牧的《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都是意蕴含蓄的佳作。这种旁敲侧击的方式,刘勰称为“秘响旁通,伏采潜发”。有些事不便直言,便采取缓和婉转的方式来表达,不露痕迹,然而效果尤佳。
当然,含蓄不等于晦涩,委婉也不等于含混。风格的含蓄委曲,同意象的明晰、词语的确切并不矛盾,因为文学毕竟是通过意象描写来表情达意的,意象模糊不清,语言晦涩难懂,读后“一”不可得,更谈不上反之以“三”了。含蓄的风格还与精练相关,含蓄而精练,才能有暗示性、启迪性,从而以一当十,举一反三。
(2)畅达
畅达就是明白开朗,流利舒畅。这种风格的作品,意象清晰,感情直率奔放,语言明白如话,不像含蓄那样委婉曲折。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兴之所至,信口而出,不着修饰,晓畅通达,读来却也别有一番滋味。
白居易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歌行,《琵琶行》也好,《长恨歌》也好,其中虽有波澜起伏,亦不乏曲婉沉着之处,但总体风格是通晓明畅的。其实这种明白畅达也是生活的需要,因此一些带有实用性的文体多数会以此为特点。
深入系统地了解作家作品的风格对于文学欣赏来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有利于以此作为出发点更好地去理解作品,完成欣赏的过程,享受审美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