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用技巧(第3页)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然后她喊苏艾,苏艾正在煤气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一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下午,医生来了,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的。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也是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进医院,让他舒服些。”
第二天,医生对苏艾说:“她现在脱离危险了。你赢啦。现在只要营养和调理就行啦。”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肩巾,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这是著名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代表作,他的短篇以笔墨经济,结尾处出人意料而著称。这篇小说在断续关系的处理上很见功力,在写琼珊病重时宕开一笔,将潦倒的贝尔曼引进了我们的视线,之后在琼珊病情出现转机的时候,由医生之**代了贝尔曼病危的消息,最后,由苏艾揭示了谜底:“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最后那片常春藤叶子挽救了琼珊的生命,这就是贝尔曼一直没有画出来的他的杰作。在这篇小说里,常春藤的叶子和“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刘熙载所说的作者手里的“缰辔”使人物和情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似断非断,似断时续,既节约了笔墨,又使小说情节紧凑,富有悬念,引人入胜。
(四)虚与实
凡文章、作品在构思时都会遇到虚与实的关系问题。因为对构思的基本的要求即是把生活中观察和积累的人、事、景、物等具体信息加工改造成艺术形象,到了写作阶段就要讲艺术形象通过艺术要素如语言、线条、色彩等表现出来。这时的形象已不是生活中原来的具体形象,从总体上说已成为意象。其实意象正是虚与实的结合物,因而虚与实也就成为艺术构思的辩证统一法则。虚与实的比例和分量可以因具体作品、文章而不同。
所谓“实”,在文章中指直接表现的事物,在作品中指直接表现的艺术形象。所谓“虚”,在文章中指这一事物所蕴含的意义,以及表现出的观点、精神,在作品中则是指这种艺术形象中暗藏着的情思和意蕴。仍以上文为例。常春藤的叶子,在自然界植物的生长和衰败本来是受自然规律的影响,而与人无关的,但在琼珊的眼里却直接关系到她的生命是否继续存在,成为其生存意志的象征,所以最后一片叶子就是她最后的希望——“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而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这时的叶子就不仅仅是琼珊生命的希望了,它还是贝尔曼用自己生命创造的无可比拟的“杰作”,是底层的小人物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当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子的意义被揭示出来,贝尔曼的形象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充实。以上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虚”(情思意蕴)是由“实”(艺术形象)表现的,“虚”也就是“实”的指向性,反过来“虚”又间接地充实了“实”的内涵,而“虚”的内涵的深广程度又在受着“实”的制约,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五)疏与密
疏密问题关系到文章剪裁、结构和表现,是文章技巧的要法之一。“疏”指文气舒缓、行文疏朗,“密”指文势紧迫、行文绵密。善文者理应做到疏密有致,以显现文势文貌的腾挪善变,别生姿态。若要疏密相谐,须从两个方面努力:
从剪裁上说,一段文章或一个部分,既可以容纳数项内容,也可以仅说一件事情;材料多、容量大的部分自然显得密致一些,反之就疏朗一些。用有疏有密的方法剪裁材料,使段落结构有紧松、起伏的变化,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
从表达上说,凡读者生疏的地方作者宜多用含情之笔,娓娓道来,呈现出语疏情密的特点;相反,要是读者所熟知的内容或一般的道理,则须节制文字,力求做到语少意密。
梦魇一般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六年仿佛一瞬间似的远远地落在后面了。其实哪里是一瞬间!这段时间里有多少流着血和泪的日子啊,不仅是六年,从我开始写这篇短文到现在又过去了半年,这半年中间我经常在火葬场的大厅里默哀,行礼,为了纪念给“四人帮”迫害致死的朋友。想到他们不能把个人的智慧和才华献给社会主义祖国,我万分惋惜。每次戴上黑纱、插上纸花的同时,我也想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她是我的一个读者。一九三六年我在上海第一次同她见面,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一年我们两次在桂林像朋友似地住在一起。一九四四年我们在贵阳结婚。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不到二十,对她的成长我应当负很大的责任。她读了我的小说,后来见到了我,对我发生了感情。她在中学念书,看见我之前,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回到家乡住了一个短时期,又出来进另一所学校。倘使不是为了我,她三七、三八年可能去了延安。她同我谈了八年的恋爱,后来到贵阳旅行结婚,只印发了一个通知,没有摆过一桌酒席。从贵阳我们先后到重庆,住在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门市部楼梯下七八个平方米的小屋里。她托人买了四只玻璃杯开始组织我们的小家庭。她陪着我经历了各种艰苦生活。在抗日战争紧张的时期,我们一起在日军进城以前十多个小时逃离广州,我们从广东到广西,从昆明到桂林,从金华到温州,我们分散了,又重见,相见后又别离。在我那两册《旅途通讯》中就有一部分这种生活的记录。四十年前有一位朋友批评我:“这算什么文章!”我的《文集》出版后,另一位朋友认为我不应当把它们也收进去。他们都有道理,两年来我对朋友、对读者讲过不止一次,我决定不让《文集》重版。但是为我自己,我要经常翻看那两小册《通讯》。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的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的确,只有在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我同她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但是我并没有好好地帮助过她。她比我有才华,却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我很喜欢她翻译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虽然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做家庭妇女,却又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她听从一个朋友的劝告,得到后来也是给“四人帮”迫害致死的叶以群同志的同意到《上海文学》“义务劳动”,也做了一点点工作,然而在运动中却受到批判,说她专门向老作家、反动权威组稿,又说她是我派去的“坐探”。她为了改造思想,想走捷径,要求参加“四清”运动,找人推荐到某铜厂的工作组工作,工作相当繁重、紧张,她却精神愉快。但是我快要靠边的时候,她也被叫回作家协会参加运动。她第一次参加这种急风暴雨般的斗争,而且是以反动权威家属的身份参加,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她张皇失措、坐立不安,替我担心,又为儿女的前途忧虑。她盼望什么人向她伸出援助的手,可是朋友们离开了她,“同事们”拿她当作箭靶,还有人想通过整她来整我。她不是作家协会或者刊物的正式工作人员,可是仍然被“勒令”靠边劳动、站队挂牌,放回家以后又给揪到机关。过一个时期她写了认罪的检查,第二次给放回家的时候,我们机关的造反派头头却通知里弄委员会罚她扫街。她怕人看见,每天大清早起来,拿着扫帚出门,扫得筋疲力尽,才回到家里,关上大门,吐了一口气。但有时她还碰到上学去的小孩,叫骂:“巴金的臭婆娘。”我偶尔看见她看着扫帚回来,不敢正眼看她,我感到负罪的心情。这是对她的一个致命的打击,不到两个月,她病倒了,以后就没有再出去扫街(我妹妹继续扫了一个时期),但是也没有完全恢复健康。尽管她还继续拖了四年,但一直到死,她并不曾看到我恢复自由。这就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
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和她的骨灰掺和在一起。
——节选自巴金《怀念萧珊》
这是巴金散文《怀念萧珊》的结尾,夫妻死别本是人生一大憾事,萧珊又是因受丈夫巴金的牵连而受迫害致死,所以,巴金是满怀了对“四人帮”和他们发动的“**”的愤怒,对爱妻的歉疚和挚爱来写这篇散文的。在引文的第一段,作者的感情绵密,“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感情的抒发已到极致,所以接下来回忆两个人从相识到相恋到成婚到相携相助走过几十年的人生岁月,都是娓娓道来,使文章组织疏放自然,似不经意,但读者却由此领悟到满纸的情思,于疏淡中透出浓密,情含于中,语疏情密,如泣如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悼亡之作。
(六)张与弛
写文章同样存在张与弛的技法问题。写小说要安排情节,写戏剧要组织冲突,都需要把事件的发展逐步由低潮引向**,这本身也就是由弛到张的过程。“弛”指事件发展的缓慢阶段,“张”指事件发展的紧急阶段。张与弛实际上涉及的是文章的气势、氛围的松与紧,以及文势流动的快与慢,即文章的艺术节奏。作为一篇完整的文章,不能只有一种节奏。文章节奏或快或慢都容易使文势平直,缺少变化的文章会使人产生阅读疲劳,觉得乏味。
文章节奏要张弛有度,快慢相谐,大致有如下几种处理方式:
1。由弛趋张,使情节渐入**。例如《水浒》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先写林冲听到了店小二的警告,说高俅派人要“结果了他”,所以买了解腕尖刀防备着,留下一个悬念:林冲如何应付陆虞侯等人的阴谋诡计呢?从这里开始,节奏由缓趋快。到第六日,管营召见要林冲去看守大军草料场,于是林冲整装上路,一路行来,作者宕开笔去,写了一段雪景,并插入《临江仙》一首,之后交代了如何交接公差,如何去小店沽酒,随着雪越下越大,烘托得气氛越来越紧张,直到夜宿山神庙,草料场起火,林冲头听到陆虞侯一伙的阴谋,情节发展一步紧似一步,最后**林冲将陆谦、富安和差拨的项上人头一并拿下。
2。张弛对照,由人物心态写人物性格。如前文所引“曹操煮酒论英雄”一段。刘备为避免曹操的嫉妒和猜疑使用韬光养晦之计去菜园种菜,曹操却要试探出刘备是否有光复汉室的雄心。两个人在酒宴中展开了一场表面轻松内里紧张的语言交锋。曹操用龙升龙隐乘时而变试探刘备,刘备则装作一无所知;旁敲侧击不成,曹操开始正面进攻——“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大吃一惊之后,手中筷子落地,幸好雷声解围,有了掩饰惊慌心理的借口。这段描写将暗地的紧张和表面的轻松写得颇为到位;把曹操表面上的言谈轻松、谈笑自若与刘备的处处避实就虚,以弛掩张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拍案称绝,比舌剑唇枪更加余韵深长。
(七)庄与谐
庄重与诙谐是两种相反的风格,与文章体制有很大关系。如论文、文件、悼词、演说词等非文艺性作品,一般都应写得严正、庄重,而小说、杂文或讽刺性诗歌等文艺作品中往往寓谐于庄、庄谐相兼,给人以一种幽默风趣的感受。
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将来国语文法发展完备,总有一天可以明白地分开“老的科学家”和“老科学的家”,或者说“科学老家”和“老科学家”。现在还早得很呢,不妨笼统称呼。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馋嘴的时间”咬也咬不动他,一条牙齿印或皱纹都没有。假使一个犯校规的女学生长得非常漂亮,高校长只要她向自己求情认错,也许会不尽本于教育精神地从宽处分。这证明这位科学家还不老。他是二十年前在外国研究昆虫学的;想来二十年前的昆虫都进化成为大学师生了,所以请他来表率多士。他在大学校长里,还是前途无量的人。大学校长分文科出身和理科出身两类。文科出身的人轻易做不到这位子,做到了也不以为荣,准是干政治碰壁下野,仕而不优则学,借诗书之泽、弦诵之声来休养身心。理科出身的人呢,就全然不同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家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在外国,研究人情的学问始终跟研究物理的学问分歧;而在中国,只要你知道水电、土木、机械、动植物等等,你就可以行政治人——这是“自然齐一律”最大的胜利。理科出身的人当个把校长,不过是政治生涯的开始;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并且是条坦道、大道。对于第一类,大学是张休息的摇椅;对于第二类,它是个培养的摇篮——只要他小心别摇摆得睡熟了。
——以上节选自钱锺书《围城》
这两段文字都是对旧中国的教育有感而发,语言诙谐幽默,极具讽刺意味,至今仍有其警示作用。
庄重的作品、文章呈现出严肃、纯正的风采和格调,读来使人顿生敬重之情,同样意义深远。
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葛底斯堡市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场,在这里发生的那场战役,是美国内战的转折点,政府军以少胜多,从此节节胜利。因此林肯政府决定在这里建立国家烈士公墓,以此纪念殉难者,并邀请林肯在此演讲。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讲之一。后人评论它“像一首凝练的史诗,真挚,深沉,意蕴无穷。它又像一篇庄严的宣言,深刻,厚实,力量无边”。这篇演讲的风格恰是庄重的典范。
(八)哀与乐
这是在作品的笔调方面需要解决的一对矛盾,但无论是以哀衬乐还是以乐衬哀,都能够使哀乐之感加强,这在前人早有论述。在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将哀与乐放到一起的情形。同时,写哀情经常用极冷清的场景,而喜乐的情绪则由热闹的场景来渲染,所以哀与乐往往同冷与热的问题联结在一起,在这方面高鹗续书《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表现得最为集中:当贾母喜欢林黛玉的时候,她身边是众星捧月,她奄奄一息的时候,身边伺候的丫鬟就被指派去为薛宝钗的婚礼服务;林黛玉最后断气时,恰恰是薛宝钗与贾宝玉成婚的吉时,远远地传来一阵鼓乐之声,伴着紫鹃一个人的泪水,显得格外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