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明清(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图11-16刘墉行书立轴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他出身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他的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担任内阁学士、湖南巡抚、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官职。刘墉为官虽在乾隆朝奢靡之风最盛期间,但他为人正直、生活节俭,以秉公清廉、遵守礼法著称于时。嘉庆九年十二月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人亦称刘文清。

明代以来的帖学传统大多是流畅婉丽或恣肆跌宕的。刘墉书法的外表给人一种朴拙的感受,内涵却十分深厚。细细品味,其点画转折全由古人法帖而来,而且能够举重若轻,巧妙地运用古人之法却又不露痕迹。章法疏朗淡雅,用墨深沉浓重。外观圆润丰腴,而骨力坚凝。

刘墉在笔墨技巧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每当对客挥毫,所用的执笔方法是手指死捉笔管,大指食指成圆圈状的“古龙睛之法”,以便展示其运腕力的水平。除“古龙睛之法”外,刘墉作书还多用“裹笔”,且用墨浓枯相间。清代包世臣曾云:“其笔法则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墨法则以浓用拙,以燥用巧。”[8]

在结字上,刘墉特别讲究字的参差错落。包世臣对刘墉的结体特点有一总结,十分准确:“(刘墉)结法打叠平面,放宽一角,使白黑相当,枯润相映,以收插花援境之致,卷帘一顾,目成万态。”[9]刘墉的字,有的地方笔画密集,笔墨厚重,有的地方又用较细的线条造成局部的留白,使黑白相当,构成松紧的对比,极有视觉效果。

王文治

图11-17王文治题跋作品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王文治自幼聪颖过人,其少年家贫,无钱买书,但其勤奋好学。乾隆二十五年(1760)探花,乾隆二十八年(1763)授翰林院侍读,并充会试同考官,一年后任云南临安知府。乾隆三十二年(1767)因下属失职被罢官。其后他经常来往于吴、越之间,曾在多所书院执教,乾隆三十六年(1771)接掌杭州崇文书院,自命为“西湖长”。王文治擅长诗文,与当时著名散文家姚鼐交谊深厚。他早年曾随朝廷派出的使团出使琉球(今日本冲绳),中年以后信奉佛教,精研释典,并长年吃斋。嘉庆七年坐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二岁。

王文治一生在很多方面都有建树,他的诗工整精练,与袁枚、蒋士铨、赵翼并称为“袁王蒋赵”。又精于音律,曾帮助制作新曲,教习歌伶。他还擅画,尤其善于墨梅,还长于鉴赏等。一生主要著作有《王梦楼绝句》《梦楼诗集》《梦楼选集》《鹤归楼》《蝶归楼传奇》等传世。

在王文治众多的才艺当中,论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他的书法。蒋宝龄《墨林今话》云:“(王文治)以书法妙天下。”他是清朝中期帖学书家的典型代表之一。从他的传世作品看,王文治和清代的许多书家一样,曾取法“二王”,但其用力的对象还有董其昌,无论是行书还是楷书,都明显受到董其昌的影响。在其年轻时,他习字还从同乡前辈笪重光处取法,而且受其影响也颇深。从王文治的书法来看,其飘逸婉柔的点画和妩媚匀净的结体,的确透露出与笪重光、董其昌二人的师承关系。而线条的扁薄,更是浸染于笪氏书法的结果。除笪、董二人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王文治中年以后潜心禅理,对于有关佛经的书法尤其用心关注。他曾收得张即之的写经墨迹,临摹学习,因此其书风与张即之、笪重光一样有用笔扁薄的特点,风格则疏淡玄远,颇有禅意。

王文治作书,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这与他的天然秀逸的书风有表里相成之妙,故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国朝刘石庵相国(指刘墉)专讲魄力,正梦楼太守(指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从传世真迹来分析,王书运笔柔润,墨韵轻淡,行间布白,疏朗空灵,气格风神极其婉美,近于董其昌的书风而更加妩媚,倜傥风流的境界是他人难以仿效的。

王文治传世的书法作品主要为小楷、行楷和行草。包世臣评其小楷为能品下。代表作为《次男文垣圹铭》册页。其行楷书的代表作为《快雨堂偶然书册》,该作品书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时值其五十三岁,乃其中年的力作。这件作品从点画来看,笔笔饱满、到位;从线条来看,中锋用笔、藏锋起笔、收笔有力、力贯笔尖,表现出高超的用笔功底;从章法上看,有行无列,安排精致、巧妙。

历史上,大家对王文治的书法褒贬不一。清姚鼐《惜抱轩集》:“(王文治)其书与诗尤能尽古今人之变,而自成体。”姚鼐与王文治交游甚密,也有书名,评论比较保守也较客观。对王文治书法评论的的焦点和最大的价值,是对中晚年取法张即之后,其书风的转变和建立。杨守敬《学书迩言》:“梦楼书法虽秀韵天成,或訾为女郎书。”就提到了王文治晚年取法张即之的好坏、高低问题。他肯定了王文治书法秀逸的一面,但同时也指出了他柔媚有余而气魄不足之瑕疵。这一点晚于他近三十年的钱泳说得比较详细也比较刻薄:“太守天资青苗,本学思翁,而稍沾笪江上(重光)习气。中年得樗寮(即之)真迹临摹,遂入轻佻一路,而姿态自佳,如秋娘傅粉,骨骼清纤,终不庄重耳。”应该说钱泳评得其纲要,是符合事实的。

图11-18郑燮行书中堂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潍县县令,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á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ǐn)生。郑板桥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二十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郑燮为政有干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群众。在潍县任上的头两年,适逢山东大灾荒,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痛景象,郑燮采取应急措施,不及申报上司批准,动用官仓粮食借贷给饥民,秋后灾情仍重,他又焚烧了所有贷券,采取以工代赈办法,修城凿池,招徕远近灾民赴工就食;责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和积粟之家平粜囤粮,使饥民得以度过灾荒。但这些措施,却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离潍县时,囊橐萧然,仅有图书数卷,百姓痛惜挽留,甚至为其立生祠。郑燮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即被人称为“狂”和“怪”。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书法长于行书,杂糅诸体,世称“六分半书”。

赵之谦的行楷书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冷君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先后五次应会试,皆未中。曾居京师应礼部试,取为国史馆眷录,后官至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知县。赵之谦家族世代经商,至其兄掌管家业,因诉讼而破产。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年轻时便喜欢金石之学。他与胡澍、魏锡曾、潘祖荫、沈树镛、李文田等金石学者和收藏家来往密切,这些人经常在一起审订、考证金石碑版,在同治、光绪之际形成金石学和碑学研究的又一**。

赵之谦是晚清杰出的篆刻家、书法家和画家。在篆刻上,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对清末民初的篆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其魏碑体书风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从而成为清代第一位在楷书、行书、隶书、篆书诸体上真正全面学碑的成功典范。在绘画上,以书、印入画,开创了“金石画派”,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赵之谦的艺术活动,始自20岁前后,诗作始见于19岁,绘画始见于21岁,篆刻始见于25岁。就现存作品看,其书、画、篆刻三者是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赵之谦虽很早就对金石之学笃好至深,但其早年受帖学影响,主要得法于“二王”和颜真卿。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杭州,赵之谦为躲避战乱而出游,曾辗转于浙东及福建一带,后入京师。在这段期间内,赵之谦结识了许多金石学者和收藏家,他的书法风格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帖学转移到北碑上面。

赵之谦的北碑体,由邓石如之法入手,但用笔和结体又与邓石如不同。在赵之谦以前,邓石如、金农等碑派书家大都侧重挖掘北碑中古拙朴厚的一面,重视碑刻效果,有时给人以刻意摹拟之感。赵之谦学北碑,首先从《张猛龙碑》入手,吸收了《张猛龙碑》用笔遒劲峻峭和结字的整齐严谨,树立了自己鲜明的书法风格。而后他又从《杨大眼》和《魏灵藏》等龙门造像题记中撷取其点画的方整和转折处翻笔的特征,从而使其北碑体的点画更加饱满而富有力量。赵之谦取诸碑之长,领悟笔意,舍弃“刻”意,特别注重精神气骨。赵之谦行笔果断坚决且节奏感强,因而其字看上去活泼而不刻板。他除了由诸碑吸取养料之外,在书写时往往随意渗入自己由绘画、篆刻等方面引发而来的意趣,如有意将结构、笔势夸张等。赵之谦的北碑书笔力雄厚,外柔内刚,寓遒劲于流动变化之中。

赵之谦聪颖好学,各种书体皆擅,但其对自己的北碑体楷书最为得意。虽然赵之谦主张隶生于篆,楷生于隶,但他在实践中,将北碑的用笔方法融入到篆隶的创作当中,故其篆书和隶书多呈现出仪态万千、飘逸飞扬的特征。

清代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金石学的兴起,引起碑学书派的迅速发展,新的取法对象引发出新的技法和审美追求,碑学理论的兴起和确立,使书家在各个领域进行大胆地尝试和实践,赵之谦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晚清书坛上独树一帜,为碑派书法开辟了一条新奇的风格路径,产生了极富现代气息的作品。

赵之谦的篆隶成就前面相关章节已涉及,此不赘。

[1]《艺林名著丛刊·画禅室随笔》,3页,北京,中国书店,1988。

[2]同上书,12页。

[3]马宗霍辑:《书林藻鉴记事》,187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4]袁宏道:《徐文长传》,见《东方畸人徐文长传》,36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丁家桐著《东方畸人徐文长传》,36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同上,363页。

[8]《艺林名著丛刊·艺舟双楫》,106页,北京,中国书店,1983。

[9]马宗霍辑:《书林藻鉴记事》,215-216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0]《艺林名著丛刊·艺舟双楫》,84页,北京,中国书店,1983。

[11]《艺林名著丛刊·艺舟双楫》,60页,北京,中国书店,1983。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