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学(第1页)
学一学
老年人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
(一)如何调整老年人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
老年人在与各类对象进行交往时,要克服自身的交往障碍。自负、孤僻、多疑、自卑、嫉妒、干涉、敌视等性格特征;自私自利、暴怒无常、虚伪浮夸、心胸狭隘、粗暴固执等品质都是人际交往的障碍,有交往障碍的老人应正视自己的不足,积极加以纠正。
进入老年以后,人的生理状况逐渐变得糟糕起来,体内的各种器官陆续出现问题,同时,心理上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培养高尚的情操及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素养,以便更好地与人和睦相处。
1。心理层面上的调整
(1)老年人应从心理上重视人际交往。
人的生理状况向坏的方向发展是必然规律,无法抗拒的。另外,人在退出职业岗位后,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际态度的细微改变,心理也会渐渐产生落差。各种心理问题逐一萌芽和滋生。此时,如不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平衡心态,就会影响到心理健康,从而引发身心疾病,不仅不能延缓身体的衰老速度,反而会加速生理状况向更糟糕的状况发展。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各种信息被发出或接收,机体受到持续的社会性刺激,产生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心理反应。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良好人际关系,能够起到相互之间的心理相容、互相吸引、互相依恋的作用,它促使老年人排解孤独与寂寞,让老年人共享人际间的幸福与欢乐,增添生活的乐趣。相反,如果缺乏人际沟通,人的机体就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性刺激,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心理反应就会受到影响,孤独、空虚、抑郁等不良情绪也就得不到有效排解,人的心理平衡不了,就会引发生理机能的紊乱,产生身心疾病。遇到这种情况,严重时,老年人有可能出现痴呆症、抑郁症等老年性疾病。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种“感觉剥夺”试验:将自愿者关在一个杜绝光线和声音的实验室里,被试身体的各个部位也被包裹起来,以避免与外界接触。试验期间只给被试必要的食物,不允许被试获得其他任何刺激。仅仅3天,自愿者的整个身心就出现了严重障碍,甚至大动作的准确性也受到严重损害。这一试验说明了沟通对于人是多么的重要。人们还发现,许多因战争、自然灾害、事故等因素独居深山或孤岛的人,因为得不到正常的人际沟通,重新返回社会后,其身心素质方面比正常人要差许多。这更加证明老年人应该重视人际沟通。著名的恒河猴“社交剥夺”试验从侧面说明包括人在内的动物都需要进行正常的沟通。
老年人进行正常的人际沟通,除了具有身心保健功能外,还具有交流信息、学习知识、传授经验等方面的作用。为了适应社会,追赶时代潮流,人需要终身不断地学习。因此,社会化存在于人的整个一生,老年人同样不能例外。老年人通过人际沟通,参与社会活动,深入社会生活,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和信息,与时俱进地与其他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形成共同的社会态度,真正地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当然,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老人们也可以了解社会,学习新东西,但由于缺乏互动机制,没有情感上的交流,在深度和效果上均不如人际间的面对面直接沟通和交流。
在继续不断地人际沟通过程中,老年人也将自己身上蕴藏的宝贵社会经验和优良的品德,传输给年轻人,影响着年轻人,为社会发挥着余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承。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起老年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2)老年人交友心态要积极乐观。
老年人对于退休后人际关系变淡往往感慨万千,从而忽略了身边的友情。作为老年朋友,要时常注意筛选、更新,拥有新鲜的人际关系圈。保鲜工作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老年期的心理健康。同时,一味地因循守旧,不注意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最后会落得视野狭小,交际面窄。
①学会“遗忘”
人际交往是健康的前提,也是矛盾的滋生地。人际矛盾总是因“交”而产生。与和谐相比,矛盾带来的是烦恼与气愤。烦恼让人不安,气愤使人痛苦。生活中人们为逃避这些消极情绪的困扰,有时不得不放弃人际交往,选择自我封闭。由此,一个交往行为存在着两种可能性,第一个可能性是继续交往,第二个可能性是终止交往。
退休后的老人,为了能够使已经开始的人际交往持续下去,需要学会有意去忘掉一些可能成为人际交往障碍的东西。此类障碍不排除,人与人之间势必永远存在隔阂,恰似一堵墙挡在中间,阻断了人与人的交往。这里讲的遗忘,不是指真的忘掉,而是换个角度看问题。比如:多念人优点。对于和自己有矛盾的人,多念其优点,多想其长处,多记其对自己的关心、照顾、友情乃至恩情,以此来不断冲淡旧时的恩怨情仇;换个心情看问题,世界上许多事情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理解,去认识,还可以用不同的心情去看,去理解,去认识,喜者见之喜,忧者见其忧,愁者见其愁。
②调整心态,积极交友
1)心态适度的调试
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确有一个适度的问题。适度,不是戒备,而是针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而要求的。不同的交往程度,不能等同划一,一概而论。老年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可不放开心态,也不可过度放开心态,必须把握好尺度。过犹不及,走极端最终所带来的只能是对人、对己的伤害。人际交往对于老年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老年朋友要积极走到青年人群中去,和他们交换思想,交流情感,畅谈人生,论古道今,还有在保健、饮食、居家过日子等各方面的感受和体会,一定乐趣无穷。
2)以平和的心态待人
过去,在漫长的职业生涯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老人们或多或少都会与人产生某种不快,形成心理上的隔阂,为此可能彼此之间长时间不来往,见面时形同陌路。其实,老人们应该抛弃前嫌,忘却人世间的恩怨情仇,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对方,“相逢一笑泯恩仇”。否则,一辈子念念不忘,岂不一辈子都要为此坏了心情,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善待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另一种情形是,回想退休以前,大家彼此差不多,有些人可能还是自己的下属。如今地位不同了,可能有的人不像以前那样尊重自己,心理上的落差使得老人不愿与对方接触。这是一种明显的心理障碍。俗语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如果人们豁达大度,没有冤家只有朋友,那这个人的心情只会充满了灿烂阳光。事实上,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一个包容心强的人,是不大计较人世间的恩恩怨怨的。这是心理健康的一大标志,是保持乐观开朗性格的重要前提。在人际沟通中,有些信息可能从平常较少来往和见面的人那里更容易获取。社会交往不设限,无疑可以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信息和更为有益的社会性刺激。当然,防人之心也不可无。凭借着老年人的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智慧,只要处事理智,是容易辨出真伪来的。
3)寻找交往中的相似点
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和别人“求同”。求同存异、结“忘年交”、辈分不同而兴趣相投的朋友之间结交,对老年人保持心理年轻化有特殊的作用。少年朋友纯真童趣,青年朋友朝气蓬勃,中年朋友成熟有为,老年朋友沉稳练达,结成“忘年交”可以互助互补,消除“代沟”。
(3)把握好人际交往的技巧
步入老年期,老年人的交往状况发生了变化。如何调整好心态,处理好老年阶段的人际关系,是许多老年朋友要面对的问题。对于老年人来讲,相互交往不仅能获取信息,增加友谊,还能有效缓解孤寂感,通过宣泄内心苦闷,平衡心理,增加情感支持,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丰富晚年生活的重要渠道。
应对技巧:
①主动交往自信点
老年人退休后闲暇时间多,在允许的情况下,经常主动与他人(同学、朋友、邻居等)联系,不断加深彼此的了解,逐渐丰富情感生活,达到减少孤独感的目的,通过扩大交往圈,让自己生活多彩起来。
②营造快乐感染点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老年人之间相互交往中,积极的情绪相互传递,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十分有益。交往中以微笑、温和的言语,主动热情的关爱行为等,向对方传递友好的信息,感染对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进友情,提升快乐感。
③为人处世宽容点
人和人的交往更多的在于情感的交流,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都需要有耐心,这样才有好人缘。老年是人生的成熟期,老年朋友之间的情感支持十分重要,关系到老人的心理健康。在人际交往当中老人要有容人之量,以诚心待人,增进相互信任,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有利于提升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④与人相处和谐点
有研究认为:通过参加社交活动,老年人能积极“开动脑筋”,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由此获得各种信息,开阔眼界,并受到启迪,活跃大脑思维,防止认知功能退化。因此,老年人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老年活动,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社会交往的强烈愿望,还能创造机会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平衡心理,增加安全感,提升社会支持度。
⑤互帮互助奉献点
老年人之间互帮互助,既可发挥余热,奉献爱心,也能为晚年生活添加动力源泉;在帮助别人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又可激发老年人积极情绪,积蓄正能量;还可提升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增加自信心;另外,互帮互助还可加深与帮助者彼此间情感,促进社区和谐。[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