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目的与任务(第4页)
许多家长在孩子上大班时才开始特别重视小幼衔接的事情,但家长基本只重视知识的习得,如汉语拼音学习、思维课程学习等、让孩子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培训和所谓的学习知识上、减少甚至停止孩子娱乐活动。一切时间都用来学习,真像百米冲刺,甚至有许多家长认为这是孩子的学习起跑线,如果这时候不做好准备,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还有甚者把生活中孩子应该自己解决的问题也都包办代替了,如随季节天气穿脱衣服的能力、能够根据身体需要主动饮水的能力等,节省出所谓有限的时间都让孩子与课本的死知识深度交流。这样教育出来的儿童只能看到分数,只考虑自己,变得越来越自私。现在很多儿童都不会照顾自己,更别提主动关心别人的需要。
其实幼小衔接并不是家长认为的知识的衔接,也不是教师认为的眼前需要的衔接,因为有这样的对衔接的认识,所以幼儿园就会出现只有大班才去参观小学、才有收拾小书包、10分钟我们可以做什么、认识文具等活动。明明知道是抛开知识后的能力的衔接,为什么衔接只在大班时才进行呢?以孩子为中心的幼小衔接才是最为关键的,它是孩子需求的衔接,是孩子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衔接,更是一种潜移默化隐性教育的衔接,它需要了解每个孩子的需求和特点,为孩子量身定做一个适宜的发展规划。这是幼儿园对幼小衔接的认识,但因为存在着家园对孩子有效学习观念不一致的问题,导致了家长的牢骚和不满。
当前幼儿园的教育日益科学化、规范化,因此对家长育儿观念的引导与指导也刻不容缓。只有家园对幼儿发展的认识和观念一致后才能形成有效的家园共育,为幼儿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名人名言—家庭教育
1。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宋庆龄
2。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陶行知
3。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要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总起来说,小孩子(1)好游戏的,(2)好奇的,(3)好群的,(4)好模仿的,(5)喜欢野外生活的,(6)喜欢成功的,(7)喜欢别人赞许他。
——陈鹤琴
(二)携手并肩,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幼儿教育学》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之一是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幼儿园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一个社会服务机构,有为在园幼儿家长服务的任务。幼儿园保护和照顾幼儿有助于解决家长参加工作、学习而子女无人照顾的问题。因此,如何在新时期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高服务家长的意识,对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园长要对幼儿园的性质和任务认识得非常清楚,能够真正地把家长当作幼儿园服务的对象,积极主动地成为家长和教师沟通的桥梁。家长既是幼儿园服务的对象,又是幼儿园工作的合作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家长到幼儿园不只是听幼儿园的要求、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还有权利对幼儿园工作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园长和教师应虚心地接受家长的批评,听取家长的意见。同时,作为公益性服务机构,保教好幼儿、服务好家长是幼儿园的任务,其中保教好幼儿是基础、是主导,是设立幼儿园的根本目的,也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在出现家长问题时,园长对待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必须得当。幼儿园也正是通过保教好幼儿为家长服务的。因此,当家长在保教工作方面有疑惑和要求时,比如,当家长怒气冲冲地发泄对教师工作的不满时,园长不能与家长针锋相对,激化矛盾;也不能推卸责任,对家长爱理不理;而是要先稳住局面,弄清情况,进而消除误会,并主动道歉。园长和教师要尽可能耐心细致地帮助家长,较好地发挥幼儿园的社会职能。
(三)放眼未来,奠定孩子持续发展的基础
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求以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办好当前的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复杂社会活动,培养人才的周期比科技开发和经济活动的周期都要长,教育的效益往往在十几年或几十年后才逐步显示出来。由此可见,教育不仅仅是重在当下,更需要着眼于未来。教育的基础阶段就在幼儿园,然而幼儿园的教育不仅是基础性教育,也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幼儿园的教育更是为孩子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体系。
幼儿园教育以培养幼儿“个人修养、社会关爱、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为核心素养,培养幼儿成为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能力的人。幼儿园不仅仅要服务幼儿,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服务家庭,让家长安心工作。更重要的是幼儿园还担负着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问题、更新教育理念的责任,保证家长能够进行适宜的家庭教育,同时家庭也需要和幼儿园共同探讨教育观念,达到教育的一致性。但是社会中也不乏这样的观念:认为教育幼儿是幼儿园的事,家长只管孩子的生活琐事即可;有家长认为自己的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索性放弃对幼儿的教育。然而我们知道,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是幼儿成长发展的最初环境,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在幼儿时期,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大,所以家庭对幼儿的影响就更大。
《幼儿园教育》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忽略了一个家长,就等于放弃了一个孩子的教育”。因此,幼儿教育应该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携手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月一个周五的下午,我邀请去年毕业的孩子李伊娜做客我们大四班,和孩子们交流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李伊娜像个小老师一样站在活动室最前面耐心回答弟弟妹妹的问题。孩子们的问题和我预想的相似,无外乎小学的作息时间、需要带的物品、午餐吃的食物、午休做的事情等。四十分钟的互动问答结束后,还没有到离园时间,于是孩子们和姐姐一起玩玩具。
三五个孩子围在一起,悄悄地聊天。我走过去,听他们的窃窃私语。
彤彤说:“姐姐,小学老师是不是很凶啊,动不动就会撕作业本,我特别害怕。”
“不会的,我们老师没那么凶。”李伊娜安慰道。
文文头贴着李伊娜的头,问:“我总憋不住要去上厕所,老师让去吗?我妈说上课不能去厕所。”
“我们老师会说‘跟风’,不让去。”小姐姐乐呵呵地说着,没有发现文文已经撅着嘴走开了。
木木见文文走了,小脑袋也凑过来,问道:“姐姐,你们作业多吗?写不完怎么办?”李伊娜“噌”地一下从书包里拿出记事本,念道:“3月21日,作业有:背诵第12页课文,做数学第9页练习题……反正不少。”“能写完吗?我写字慢。”木木继续问道。“写不完就晚点睡觉,我就是这样。”小姐姐满不在乎地说。
小美胖乎乎的小手递给李伊娜一个小贴画,问道:“要是吃不饱,给老师要饭,老师还给吗?”想到每顿饭保育老师都会额外给饭量大的小美多盛一些,我忍不住笑了。小美冲着我说:“刘老师,不许偷听我们说话。”我便走开了。
听完孩子们和李伊娜的谈话,我很吃惊,大班的孩子已经懂得哪些问题可以当众提问,哪些问题需要私底下请教,这是他们社交能力的进步,更多的是对我作为教育者的警醒:课程要有,但不是形式,孩子们需要在个性化的交流中,不慌不忙地幼小衔接,集体问题集体解决,那么个性化的情绪焦虑更需温柔以待。只有个体的情绪衔接完善,幼小衔接的过程才会蓬松柔软、花开似锦。
孩子们与小姐姐的悄声密谈改变了班级原定计划,个性化的情绪衔接成为下一步的重点。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的幼小衔接环节。
看一看:小学到底是什么样呢,需要孩子实地去看一看,带着目的去看才能对比父母所描述的小学、自己想象中的小学与真实小学的区别。参观小学之前,我们请孩子们把自己心里最害怕的画面画出来,孩子们的作品让我震撼,有的画出生气的老师,有的画出直挺挺坐着的小人,有的画出全是红叉叉的作业,有的画出小嘴巴闭紧禁止聊天,更有画出端杯子喝水的画面……参观小学回来后,再让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担心,很多孩子都释然了,原来小学是另外一番样子:老师虽然讲课时间长,但都是笑着讲课;小学生上课手是放在桌子上,不用直挺挺坐着;作业本上红叉很少,还有小印章作为奖励;课间的时候小朋友可以相互聊天;下课了老师会提醒大家喝水……通过参观小学,孩子们心里的“石头”被搬走了。
试一试:看过、问过之后,我们开始“试一试”。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只有真的尝试了才能抚慰心中的不安,我们把小学低年级的老师请进幼儿园,让大班孩子尝试跟随小学老师的话语、提问、语速、教学形式、要求、坐姿等进行多次活动,这不仅让孩子感受到新鲜,更感受到挑战。与幼儿园老师温和的提醒不同,小学老师会简单简洁地说出要求,例如“请你举手回答问题”“不能随意打断别人”“头正腰直,身坐正”等。每一次小学老师的到来,孩子们都会有所期盼,因为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新的规则实属一件惊喜之事,拓展孩子们的心智空间,激发孩子们的天性,更让他们对未来的小学生活有了情感上的期盼,正如班中正正姥姥所言:“小学老师来上课的那天,送孩子到幼儿园的时候,我离开时正正挥手和我说:‘我上学了,再见。’”
变一变:每个小孩心中都有一个小宇宙,小宇宙的爆发需要催化剂。变一变大班的学习常态和生活常态,陪伴他们走过一段不一样的学前时光才是“为人师”的情义常态。大班最后一个月,幼儿园的小杯子变成自己带来的水壶,课间十分钟听不到老师的唠叨提醒,按照课表整理小书包来园,孩子任务的传达变成老师和家长互通有无的桥梁。改变作息、改变模式、改变方式等,让孩子们逐步消除情绪上的焦虑。
最后,套用芭学园李跃儿老师的一句话:“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是为了协助人更好地适应和发展。当孩子站在幼小衔接的门槛,开启新的成长征程,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有口号式的加油鼓励,更有深入孩子内心的情绪疏通和安抚。或许,学习的不适应在半年内会有所改变,但个体情绪上的抵触会持续许久,所以,不要忽视情绪情感上的幼小衔接,悄悄走近孩子,解开每个孩子真正忧虑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