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目的与任务(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案例4育儿理念不统一

周一早上入园后可可妈妈看见我,欲言又止,我觉得她应该是有什么事情,所以主动询问。谁知妈妈还没有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张老师,我都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信心了。”我一边认真倾听一边安慰她:“您压力别那么大,孩子身上存在问题是正常的,不是还有家人和我们老师吗?”“谢谢您,张老师。您说的对!我们家现在的问题是每个人对可可的教育都各执己见,都快乱套了!从小我和她奶奶一直一起带她,我对孩子的态度就是能自己做就让她自己做,而奶奶是能帮她做就帮她做。就拿吃饭来说吧,可可吃饭慢,一边吃一边玩,奶奶怕饭菜凉了就喂她吃。我就希望给她规定时间,吃不完就不给吃了。她爸觉得应该多给她做点爱吃的菜,这样就能吃得快了。总之,我们看法都不一致。昨天晚上,都九点多了可可还没有洗漱,我叫了几次她都没动,一直在看书,奶奶在一边说,今天下午睡多了,晚点睡就晚点睡吧。您说是不是应该让孩子的生活有规律,不能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可可妈妈话语间带着无奈与无助,我答应她有机会跟奶奶聊聊。

可可家出现的问题在当今很多家庭都存在。4-2-1的家庭模式让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大家都在“尽心尽力”为孩子的成长服务,但两代人的生活背景不同往往导致教育观念也不相同,即便是孩子的父母也会因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出现教育观念不一致。

2。重智轻德、重知轻能,忽视全面发展

案例5拔苗助长

“老师,咱们大班都学什么?学拼音吗?”每到中班第二学期就会有很多家长向老师询问。因为升小学的压力,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大班能多学些知识。还有不少家长对老师这样说:“李老师,麻烦您给孩子留点作业,您留的孩子做,我们自己留不管用。”似乎到了大班孩子的童年就没有了,愉快的游戏被不适宜的学习取代,家长们在社会压力下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妍妍姥姥经常跟小区里的爷爷奶奶夸自家孙女:“我家妍妍可聪明了,一岁多就能数到100了,现在能认识1000多个字了,还会说英语呢……”

在一些家长的意识里,幼儿学习知识是第一位的,因为知识能够看得见用得着。尽管老师也在一直告诉家长3~6岁是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培养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黄金时期,家长虽能理解但仍不能改变其教育理念。当今社会上报道的超常儿童也是导火索,如音乐方面的超常,美术方面的超常等,于是一些家长们不断挖掘孩子的潜能,力求把孩子培养成知识型超常儿童。一些本应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开始背负着父母的沉重期望,学英语、背唐诗、学钢琴、读名著、学跳舞、练网球,没有节假日,没有自由活动时间,一天到晚都安排得满满的。专家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幼儿时期是影响他们性格和品质的重要阶段,能否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孩子的童年应是无忧无虑的,儿童本身所具有的童年时期的特征是幼稚的,天真活泼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一些老态龙钟的儿童”。教育要遵循孩子年龄发展的规律,不要盲目地相信诸如“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煽动性的话。杜威说过,人的成长是各种能力慢慢成长的结果。儿童天性的发挥,能力的成长都是有一定程序的。家长们应明确学前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把自己主观的意志强加给本可以天真烂漫成长的儿童,应尊重儿童自身的发展,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

3。重生理、轻心理

“宝贝,吃饱了吗?今天吃的什么?”接园时贝贝妈妈见到孩子第一面就问这些话。丫丫妈妈在接园时直接问老师:“老师,今天丫丫大便了吗?”而且不止她一个人,大多数家长都会在接园时这样询问,很少有家长观察幼儿的情绪并询问“今天在园玩得高兴不高兴”等问题。

日常生活中,孩子吃不下饭,或长不高,或生病,家长总会很担心,却很少关注孩子心里好不好受,情绪怎么样。佛山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袁朝霞表示,家长们对孩子重生理轻心理的管教方式,其实就是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的一大原因。

据介绍,孩子有两个逆反期,3~7岁时想要活动上的独立自由,11~18岁时想要精神上的独立自由,因此了解孩子的心理,用成长、发展的教育眼光来关爱孩子非常重要。然而,在幼儿园阶段这种重视幼儿生理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4。忽视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

案例6尊重孩子的选择

“张老师,麻烦您点事!”

“您说。”

“您能把我们家峰峰和涵涵分开吗?”

早上送园时峰峰的妈妈对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听到后我预感一定是有什么事,然后继续问道:“为什么呀?有什么我能够帮上忙的吗?”峰峰妈妈看看我,表情有些不好意思,犹豫了一下便开口说:“也没什么,就是峰峰最近总和涵涵一起玩,我觉得应该让他和优秀的孩子一起,多向他们学习。”我听明白了,峰峰的妈妈对班里孩子存在着一些看法,于是我追问道:“那您知道峰峰为什么愿意和涵涵在一起玩吗?”“哎,这个我还真没问过!”

“据我观察,峰峰和涵涵最近喜欢上了公交车的游戏,每天午睡前取拖鞋的时候峰峰和涵涵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手拿着小拖鞋当方向盘,嘴里还叨唠‘上我的公共汽车吧!’看着他俩的游戏我都觉有意思。”峰峰妈妈认真地听着我的讲述,好像想到了什么,“张老师,您说我的想法对吗?”我笑了笑说:“您回去先问问峰峰为什么喜欢和涵涵一起玩?咱也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峰峰妈妈点点头离去了。

在这一案例中,导致峰峰妈妈对孩子缺少了解的原因是家长忽视了对幼儿独立人格的尊重。幼儿虽小,但也是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立的思维和想法,有主观意愿。而当前的一些家庭会出现诸多问题,如:在思想上、行为上包办代替过多;采取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惩罚或奖励;不询问孩子的意愿为孩子进行人生规划等。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不经过长期的科学的教育,孩子不能成人,也不能成才。然而,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维护尊严、保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才可能培养出“人”来。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会使孩子更加自尊,有了自尊,才可能自强。家长应该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尊重幼儿必有的尊严和必有的权利。

5。随意性大,缺乏明确的目标

案例7盲目的选择

接园时,家长们在大门外聊着天。琪琪妈妈问乐凡妈妈:“你家乐凡在外面报补习班了吗?”

“报了呀,你们没报呀?”

“我们还没报呢,这两天我一直想这个事,不知道大家都报了什么。”

“你问问老师,我觉得李老师的建议还是挺真诚的。”

“是啊,我一会儿问问。琪琪奶奶听说小区里一个比琪琪大一些的小姑娘在外面学习舞蹈,前几天还去市里参加比赛,她也想让琪琪学舞蹈了。”

从家长的交流中可以感觉到家长对幼儿发展的思考,不仅询问同伴还会征求老师的建议,但细细分析,家长对幼儿的发展目标是否明确呢?是否根据自家幼儿的特点和幼儿发展规律来规划幼儿的发展呢?案例中呈现的也是当前家长在教育子女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对孩子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多半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孩子的发展谁来做主?这应该是家长思考的问题。在孩子尚小的童年阶段,家长的意见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家长更应该进行长远的合理的发展规划,避免随波逐流,让幼儿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富有个性地成长。

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人员,并不完全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在教育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教育观念可能不正确,再加上有些家长受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有时可能不冷静,过于急躁、片面,提出的意见、要求可能不太合理。这时,园长和教师应理解并包容家长,帮助家长冷静下来,然后向家长摆事实讲道理,向他们介绍国家的教育方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还可以有意识地为他们讲授相关的育儿知识等。如果家长提出的意见、要求合理可行,园长和教师就应当积极采纳,实施有效的改进措施。

6。家园对孩子的有效学习观念不一致

案例8幼小衔接

今天大班刚刚召开完家长会,就听几个家长在楼道里大声议论,声音还有些激动。我没有急着走上前,而是在旁边听家长议论。也想了解一下家长的真实的想法与困惑。其中一个人说:“听老师说今年幼儿园不教汉语拼音了,这还了得啊。”一个也接着说:“是啊,这肯定不行啊,我们有一个同事,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听说当时就没有上学前班,现在汉语拼音也掌握不好呢,基本上老师天天请家长,把我们同事愁的啊。”“我有一个邻居也是这样啊,孩子也没有提前上学前班,现在后悔的把后槽牙都快咬断了,孩子跟不上也没有了学习的自信,老师还经常把孩子留下来,全班同学都笑话他,也没有小朋友和他玩,急得他妈妈总是掉眼泪。”“孩子小时候家长盼着孩子长大,现在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又开始着急学习成绩。”“幼儿园老师讲的我都认同,但我们在中国啊,还能真像老师讲的似的,只关注孩子的能力发展,不以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我可不相信,起码现在不相信。”“我们班还找来了一个现在上二年级的家长和学生现身说法呢,看来幼儿园为打消我们家长的顾虑还真是想了不少的办法呢,但我还是怀疑她家孩子学习成绩那么好,难道真没有上过学前班吗?我表示怀疑,但学生也是这么讲的啊。”“人家孩子聪明呗,有的孩子就是学习的料,听说孩子的汉语拼音只学习两周呢。”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都在讲自己的看法。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