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案例回看(第2页)
读书时心理老师就曾说过:只要孩子喜欢你了,家长自然也就喜欢你,自然也就会乐意配合老师的任何工作,因为他们信任你。
案例13对主题的不理解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确定了这学期的主题活动:我家的汽车。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孩子们开始了解自己家的汽车标志,并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车标,带到幼儿园向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家的汽车品牌,原产国等。可有一天放学时,我听到家长们聊起做车牌活动时说道:“还让介绍自己家的车牌,这不是让攀比谁家汽车好嘛?”“可不是,听说××家是奔驰,怕孩子不自信,我也只好给我们家孩子做一个奥迪的车标。”
分析:
家长从来没有看到过孩子们介绍自己家的车标,并不了解介绍车标、认识车标这个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更不了解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及想法。无论孩子们介绍的是什么汽车,只要是自己家的,能够说清楚车标的名称、含义、原产国,和爸爸妈妈是用什么废旧材料制作的,自己参与了哪些部分,都会得到小朋友们热烈的掌声。孩子们的思维是很单纯的,他们对介绍车标的评判标准就是表达的能让自己和大家听明白,制作过程中谁参与的更多等。通过认识车标、介绍车标的活动,孩子们不光了解了更多关于车标的知识,同时还把车标按照国家进行了分类,知道了家庭在买车之初选择买这辆车的原因(车型、节能)等。
家长对主题活动不理解的情况,说明教师没有深入介绍主题活动的设计意图,活动蕴含的目标,孩子们将会得到的收获等。所以才会产生案例中的误会。
策略:
1。在家长会上向家长说明活动的目标、内容、意义等,让他们在了解活动的同时,了解老师设计活动的用心之处以及活动对孩子们发展的意义。
2。结合专业知识及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向家长解释,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感受到老师的专业性,从而取得家长们的认可和配合。
3。用真诚的态度感谢家长的质疑与监督。通过一些开放性的主题活动,请家长走入课堂,让家长建立真实的感受。相信看到活动及孩子们的表达与表现比老师的说明、介绍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4。防患于未然。为了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可以定期召开主题活动的家长会或给家长写一封信,让家长明白并配合幼儿园的活动。
案例14老师打我
欣欣宝贝最近不知怎么,早晨来园开始爱哭了,嘴里还一直念叨着“我想奶奶,我想奶奶……”每天都要把她搂在怀里安慰一阵,才能止住哭泣。有一天早上,欣欣像往常一样来园,但是她看到我后,使劲儿往奶奶身后躲,奶奶拉着孩子来找我,严肃地问:“老师,昨天孩子回家说赵老师打她的头了,您知道这事儿吗?”听完后,我深吸了一口凉气,脑子里快速闪过昨天发生的种种事情,并没有这回事儿啊,我认真地对奶奶说:“欣欣奶奶,您别急,这其中我想一定是有什么误会,我们作为老师,肯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一会儿回去,我先问问赵老师,晚上给您回复,您看成吗?”奶奶点点头,接过我的话说:“我也是怕孩子太小,事情和话传达的不对,怕对老师有误会,所以才问问您,那咱们晚上再聊。”
早操回班后,我看到赵老师,连忙把早晨的事情跟她说了一遍。赵老师也很吃惊,并且连连摇头说:“我怎么可能打孩子的头呢,绝对没有。”我说:“那您想想,昨天孩子有没有犯错,您批评她了?”赵老师仔细回想了一下,说道:“好像是有那么一件事儿,中午我看着孩子们上厕所,欣欣没好好排队,还和别的小朋友打闹,我批评了她几句,让她们排好队,摸着头让她们进的厕所。这是不是她说的打她的头了?”
真相大白了。经过我的思考和分析后,我正想晚上跟奶奶好好聊一聊的时候,谁知事情又发展到了另一个难以处理的地步。欣欣的爸爸昨晚得知女儿告诉她的事儿以后,心里一直很难受,但他没有第一时间向老师询问情况,而是选择自己隐忍。但到了第二天,孩子又来到了幼儿园,爸爸更加担心起了自己的宝贝闺女,左想右想都觉得不放心,心中又有一股闷气,所以他赫然的在班级的微信群里,发了一条信息“老师,昨天我闺女说赵老师打她的头了!这事儿是不是真的?”当时是上班时间,我们谁也没有看手机,不知道这条信息。欣欣爸爸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愤怒地给领导打电话并说了这件事。领导找我们了解情况时我们才看到这条信息。
分析:
她那个阶段本来就有些分离焦虑,再加上在幼儿园里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了她,就更加抵触。
第一,小班的孩子对打、拍、摸这些行为及含义区分不清,喜欢从主观上去判断和形容。她在心里放大了老师对她的行为,借此向父母寻求慰藉和注意。
第二,小班的新老师和家长互相还都不太了解。家长不清楚老师的作风和幼儿园的大小事情,往往只能从孩子的嘴里了解老师和幼儿园的生活,这就导致了家长信息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
策略:
与班中老师商量后决定由我们自己跟家长沟通,来澄清这个误会。考虑到如果是赵老师向家长解释的话,家长可能会觉得老师在狡辩,所以由我这个班长先出面跟爸爸和奶奶协调。
1。先在微信群里安抚好爸爸,向他说明这件事有所误会,也向其他家长说明我们老师的为人和原则。
2。跟爸爸私信联系。在征得同意后,打电话向他说明了事件的前因后果,还分析了欣欣的心理和认知。在深入的聊完后,爸爸松了一口气,反而还觉得不好意思,向我们道歉。我对他说:“没关系,沟通永远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如果有什么事情,您下次一定第一时间向我们询问,我们也竭力回答您,帮助您。孩子的事情,我们最清楚。”
3。想办法让欣欣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喜欢老师,喜欢上幼儿园。三位老师商量后,为欣欣独家定制了一系列专属的小惊喜:比如每天早晨能得到老师的吻和拥抱、每天中午欣欣都可以帮助赵老师发勺子,培养她和赵老师的感情、每天都能得到一句肯定和表扬、每天都变着花样给她梳漂亮的发型。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欣欣宝贝渐渐走出了分离焦虑,爱上了我们三位老师,也爱上幼儿园的生活,看到孩子的转变,家长也真正地了解了老师,肯定了我们的付出。那件事逐渐被欣欣和家长淡忘,但给我们老师却是永久的提醒和鞭策。
案例15被束缚的孩子
一天在翻看家长的微博时,无意间发现,小米粒的妈妈转发了我们前一天发的照片,并评论“哎!这么小就开始受束缚”。照片上的内容是新学期,为了培养幼儿的良好坐姿,老师正扶着小米粒的肩膀耐心地纠正着她的坐姿。
分析:
1。初入大班生活,我们加强了对幼儿习惯的培养,培养良好的站姿、坐姿及书写姿势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
2。微博中,老师所发的照片都是片面性的,只是活动的一个剪影,有些家长不能理解老师的教育目的,但是又碍于面子,不肯主动与教师沟通,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误会。
策略:
1。反思问题
问题发生后,我进行了反思。每次我们发微博都只注重照片的宣传,用一句话说明活动内容,没有更多描述活动的内容和开展活动的目的,导致家长不能理解教师的教育目的。
2。及时沟通
为了跟小米粒妈妈沟通,让家长理解教师的教育目的,晚上接园前我特意上网查询了“纠正幼儿的坐姿有哪些好处”的相关文章。接园时,我找到了小米粒的妈妈,针对“微博事件”与小米粒的妈妈进行了沟通。首先我向妈妈说明了照片的片面性,它并不能代表我们完整的活动;其次说明了纠正幼儿良好坐姿的重要性以及幼小衔接中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沟通后,米粒的妈妈对我的教育目的表示很认同,并且对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3。加强宣传
以后每次发微博时,我都会写明我们的活动内容以及教育目的,并且更注重向家长反馈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在形式上我们也不限于单纯的照片展示,还加入了小视频、晚接园幼儿展示等,让家长更生动直观地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