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任务三 了解老年期的心理特点(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据对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的对比调查,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而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则不同。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机关和事业,退休、离休以后,从昔日紧张有序的工作中突然松弛下来,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并因无所事事的现状与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生冲突而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

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些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方面的衰退非常明显。这样,就使得这些老年人在志向与衰老之间形成了矛盾,有的人还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

3。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

根据国外的一些研究,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或可靠的经济保障,是老年人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由于缺乏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不高,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的心情也比较郁闷,处事小心,易于伤感。如果受到子女的歧视或抱怨,性格倔强的老年人常常会滋生一死了之的念头。所以,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既是社会矛盾,也是心理矛盾。

4。安度晚年与意外刺激的矛盾

老年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地度过晚年,而且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健康长寿,但这种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中的意外打击、重大刺激,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矛盾。当老年人突然遇到丧偶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容易引发疾病,甚至导致早亡。除丧偶之外,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心理打击也十分严重。

课堂互动

举例描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拓展阅读

“传奇奶奶”白话故事很励志

76岁的姜淑梅在网上有个绰号,叫作“传奇奶奶”。说起来她的人生的确有些传奇:60岁的时候开始识字脱盲,75岁开始学习写作,到了今年居然写出了一本长达10万字的作品《乱时候,穷时候》。这本几乎是说着大白话逗乐的新书,以个人视角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不仅受到了网民的热捧,还赢得了专家学者的好评。姜淑梅的粉丝自称“姜丝”,提起“传奇奶奶”,“姜丝”们说:“这已不仅仅是老有所为的故事,更是一个励志的传奇。”

60岁识字从誊抄家信开始

《乱时候,穷时候》的封面上,画了个梳小辫儿背布包的小妮子,活脱就是姜淑梅小时候的形象。姜淑梅1937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1960年辗转来到黑龙江省安达市。和很多农村老太太一样,她一辈子吃了很多苦,把人生的苦难历练成轻松的文字,说起来还是因为她女儿的关系。

1996年,姜淑梅的丈夫因车祸去世,女儿艾苓怕娘一个人太痛苦,就想着法子给她找乐。艾苓是一位作家,她慢慢发现,娘最大的乐子是讲故事,而且还总是希望女儿能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如果听说女儿迟迟没有动笔,姜淑梅就会显得很失望。于是,艾苓就对她说:“你自己写吧。”姜淑梅却说:“我连自己的名都不会写。”

对姜淑梅来说,讲故事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1997年,60岁的她决定开始学习识字。她的学习过程是从写家信开始的,“我求人家把信写在别的纸上,我一遍一遍地认,一遍遍地写,写熟了我再抄。这一封信我写了有半个月。”那一年,她一共写了两封信。

姜淑梅说,她学写字可不是东一个西一个地学,而是找到了一个窍门——编快板。“我编了一个很长的快板,让我外孙写下来,想学认字还不用老问别人,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念,念会的时候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着写。”看见广告牌、电视上不认识的字,她也随时向旁人请教。

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姜淑梅能看书了。“我第一次看的书都是带图画的小孩儿书,到后来我会看童话故事了,有《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她最喜欢的是乔叶的小说《最慢的是活着》,因为书里写的是老人熟悉的生活。“这小姑娘写得太好了,细节真细,是这么回事。”她对女儿说。

75岁写作从三五行字开始

姜淑梅真正动笔写作,是2012年的事了。艾苓劝娘:“你有一肚子故事,不写出来就太可惜了。”姜淑梅一个劲儿摇头:“俺能对付着看书,就谢天谢地了。好多有文化的人都不会写作,俺哪能学会?”一次商量不行,二次劝说不行,但是到第三次的时候,艾苓觉得小火苗已在娘的胸中燃烧起来了。

刚开始,姜淑梅一天只能写三五行字。“女儿天天夸俺,说俺有进步,到了去年六月末,她说你可以写作了,想写啥写啥。”可就在那时候,姜淑梅受了点儿刺激。她把自己想写作的念头告诉了哥哥。“我哥哥是一个文明人,从来没那样笑,哈哈大笑,狂笑一阵说,你写吧,写吧。”姜淑梅说。

这一回,姜淑梅真的要动笔了,她从此改口叫女儿“老师”。很快,老师收到了学生的第一篇习作,没有标题,不分段落,没有标点,字歪歪扭扭地躺在纸上,让人几乎看不下去。可老师还是耐着性子鼓励她:“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故事,看到了讲故事中非常好的细节。”

老师点拨学生,老年人讲故事会随便拎一个话头讲起,但真要写故事就不能这么写,“你现在讲故事不是讲给我,要讲给一个从来没见过的人,要从头到尾地给大家讲。”后来交上来的作业,虽然还是不分段、没标点,但老师发现了习作中的珍贵之处:“文字里有自己的呼吸,尤其是讲述苦难时的那种平静,是我无法做到的。”

76岁第二部作品已经开始

姜淑梅没想到,自己的这些作业在网上火了。“俺写完一篇,老师就帮俺敲一篇,贴到博客上,还写了俺的名字。老师跟俺说,很多人喜欢看俺的白话故事,他们看完了,在老师的博客上留言。俺不会拼音,不会查字典,也不会用电脑,老师就给俺念那些留言,他们都说得那么好。”

网友们喜欢姜淑梅文字中的泥土气息。在文章中,她记录了裹脚、守寡、跪门等旧时乡村习俗,描摹不同时代的众生相,还如数家珍般回味洋槐叶子、桑树叶子、臭椿叶子、榆树叶子的不同口感。她的语言不施粉黛,带着生活的味道,她说着老辈人的口头语,“跑得慢了被狼咬,跑得快了撵上狼”“没事时躲着事,事来到头上不怕事”。网友们留言说,自己看着这些质朴的文字,哭了。

艾苓通过朋友把娘的文章推荐给了《读库》,没想到不仅文章发表了,还收到了3000元稿费,姜淑梅高兴地一宿没合眼。艾苓说:“等着吧,肯定有人给你出书。”姜淑梅没事用扑克牌算卦,算了好几回都不顺,她觉得老师这次没说准。谁知道过了几天,还真有图书编辑找上门来,商量出书的事。

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书,姜淑梅满心激动:“俺前翻翻后翻翻,封面也好,纸张也好,很漂亮的一本书。做梦也没想到,俺这辈子还能出书呢。”

这本书得到了名家的好评。评论家解玺璋说:“我们大部分历史是官方记录,老百姓自己写的历史很少,但每个人都可以写作,把心里想说的拿文字记录下来就是写作。”他认为,姜淑梅给大家一个启示,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笔来写历史,写自己的家史,写自己的经历。

姜淑梅的兴致更高了。目前,她已经投入第二部作品的创作。为此,她还专程回山东老家,实地采访家乡的老人,继续讲述老家的人和事。现在这本书已经写了8万字了。

(来源:北京日报,2013年12月5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