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行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实施途径(第4页)
(2)适时反馈
交往的很多问题是由误解或信息不准确造成的。为了核实和检查交往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往往需要随时将接受过程的好坏转达给信息发送者。反馈能帮助人们了解信息传递是否有效,也是接受对方发送信息的过程。做出反馈时应遵循三条重要准则,即及时、诚实和婉转。教师如果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及时、诚实和婉转地反馈信息,则会使家长了解教师的意图,准确接受来自教师的信息。同时,家长也会被感染,从而准确地将反馈技能运用到与教师的交往中。[6]
(3)积极看待幼儿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和发展幼儿。无论幼儿存在何种缺点,教师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帮助家长解决幼儿的问题,同时肯定幼儿的优点。教师不要吝惜对幼儿赞美与期望,哪怕是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同时,这种肯定能使家长轻松面对教师,并期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教师此时再耐心诚恳地指出问题所在,就能有效促进双方的交往。但一个对幼儿、对家长负责任的教师并不能一味谈论幼儿的长处,避开幼儿的问题和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家长双方讨论幼儿缺点的时候,也应考虑交谈的场合。如果交谈被其他幼儿和家长听到,往往会影响其交往效果,家长会碍于面子不愿将谈话进行下去。
(4)注意用词和情绪表达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语调要柔和亲切,切勿以专家自居,不要发号施令似的总说“必须”“应该”等词语,也避免使用专用术语,更不能责怪家长,要尊重身份和职业不同的家长,多倾听家长的话,多征求家长的意见。教师要争取家长的理解,做好教育工作,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与他人沟通中学会控制情绪,营造亲切友好的氛围也至关重要。在情绪表达过激或失控的情况下,我们提出的建议或观点并不容易被他人采纳。合作是一种社会交往能力,合作双方在工作中可能会有很多矛盾。如果矛盾激化就可能使合作破裂,甚至造成更坏的影响。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因此,教师在与“有异议”的家长交流时,要善于体谅和支持家长的意见,对家长某些错误的想法和看法要有耐心,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先用积极友好的态度说明教师和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亲切友好的氛围能表达出教师对家长观点的重视,有利于家园之间的相互理解。
(三)深入交往原则与实施途径
幼儿园需要为幼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教育资源,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是获得宝贵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幼儿家长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特长爱好。幼儿园应该尽可能地挖掘家长资源,并将其反馈到幼儿身上,供幼儿使用。
家园合作不深入的现象在我国目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家长与教师只是进行着浮于表面的交往,未能展开深入有效的合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相对复杂,改善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增加交往的频率
交往的频率不够,就无法有效地实现家园合作与交往。幼儿园应该创造足够多的机会让家长走进幼儿园,不要让幼儿园在家长心中蒙上神秘的面纱,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教师要重视日常的家长交往工作,应在日常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每位家长的工作。教师可以根据家长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交往和交流。
教师与家长的交往不应是出于偶然的需要,或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发生,教师应当与家长经常联系,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幼儿,共同促进幼儿成长。
案例家长试园
在新生开学初,家长和孩子一样也有分离焦虑。我们通过“家长试园”的方式来缓解家长的焦虑,让家长对幼儿园产生信任感。孩子入园的前两周,我们欢迎家长走进幼儿园,走入班级,亲自参与和观看班里的生活、游戏、教学及“大带小”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幼儿园接触,家长看到了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真实表现,对孩子的老师也有了一定的熟悉和了解,就会放下心里的顾虑,对幼儿园建立起信任感。
(来源:北京市西城区三教寺幼儿园王岚)
想一想
“家长试园”源于对家长真实心理的考虑与关照。在为孩子选择一所幼儿园之前,家长往往十分慎重,会对幼儿园的口碑、知名度、教育理念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但是幼儿园在当地所在社区的声誉再高,家长若没有亲身感受与体验到,是不会发自内心地认可与接受的。所以,提供家长陪伴孩子的机会,可以让家长快速地了解幼儿园,建立双方的信任感。
2。丰富交往的形式
目前,家园交往的形式相对单一,不丰富。家长参与家园交往的程度仍属于中低层次的家园交往,处于应邀参与幼儿园活动的阶段。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家长来园听课,以及家长参与幼儿园决策这一较高层次的家园合作形式,还不被现在的家长所采纳和实施。但是,已经有一批幼儿园开始鼓励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走进幼儿园,家长也愿意担任这样的身份,愿意以此为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幼儿园中常见的家园交往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接送时交流
接送交流是一种教师与家长每日接触两次的面对面的交流,在任何地方任何级别的幼儿园中,在任何教师和任何家长之间都可以使用。教师和家长也会针对当天或近期发生在某个或某几个孩子身上的事情,或某个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的交流。
在教师和家长间各种交往方式中,接送交流具备的优点是:①教师主要面对个别家长,直接且针对性强;②每天都可以进行,交流频率高;③言语交流,省时省力;④面对面交流,多感官接触。接送交流是使用频率最高、最直接、最普遍、最有针对性、最个性化的交流方式,但这种交流也有缺点,就是时间紧,无法顾及全体幼儿。
接幼儿时交流和送幼儿时交流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各有利弊(见表3-4)。
表3-4接幼儿时与送幼儿时交流的利弊分析
教师进行接送交流之前,需要做足准备。
第一,需要安排孩子进行适当的游戏活动,最好是安排幼儿进行一些可以自娱自乐的安静型活动。这样,教师就不需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安全,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从而可以与家长进行比较充分的交谈。
第二,教师在接送交流时要明确分工,确立一个方案。例如,出现家长临时要求约访交流的情况,可以委托一个教师重点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
第三,要确定交谈的主要内容,一般是最想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四,主动与家长交流前要尽可能地了解家长的情况,包括家长的学历、职业、性格、育儿水平等,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半日开放活动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家长可通过半日开放了解幼儿在园的真实情况,与教师互相沟通,达成教育共识。
家长开放日的形式包括环境参观活动、作品欣赏活动、家长旁观活动、家长参与活动、亲子游戏活动、家长助教活动等。
向家长全面展示幼儿园生活教育是实现家园合作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教师可以更自然更直观地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展示在家长面前,使家长感受到幼儿园教育的专业性,逐步建立其对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教育的正确认识。在开放活动中,家长通过观察,发现并与教师共同探讨教育中的问题,对教师的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可以真正实现在家园共育中促进幼儿、教师、家长三方面共同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