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幼儿园行为文化建设(第1页)
第三章幼儿园行为文化建设
第一节对幼儿园行为文化的认识
行为文化是幼儿园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文化,是对幼儿园传统及价值观念的认同,是师幼言行举止上的具体可见的表现,是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是幼儿园行为规范的综合反映。幼儿园行为文化是依靠全体教师和幼儿的参与和坚持、传承与发扬,将办园理念内化的过程,是幼儿园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的部分。
交往与学习是幼儿园行为文化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书将幼儿园的行为文化分成幼儿园的交往行为文化和幼儿园的学习行为文化。
一、对幼儿园交往行为文化的认识
交往,在汉语语境中意指互相来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包括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交际,交换或交流物品、劳动、信息、观念、情感等活动。
交往是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基本形式。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的生活与学习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追溯到原始社会,与家庭成员、氏族成员、长辈、巫师等人的交往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时至今日,虽然社会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发展与变化,但是,交往依然是人们重要的生活与学习的方式。而且,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当代的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交往社会。反过来,国际交往活动也在加速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各种对话、交流、合作已经成为当代人存在和发展的普遍方式。幼儿园中的交往行为文化包括幼儿教师之间的交往行为、师幼之间的交往行为、幼儿园和幼儿家庭之间的交往(家园交往)行为等。
(一)对幼儿教师之间交往的认识
1。含义
幼儿教师之间存在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组合,包括同班教师之间、同年龄班教师之间、不同年龄班教师之间等的交往。教师之间的良好交往可以帮助教师成长,促进心理情绪健康发展,收获愉快幸福的学习和工作生活。
2。类型
(1)按是否在同一个班级划分
幼儿教师之间的交往可以分为同班教师和非同班教师之间的交往。班级是幼儿园的基本组成单位,与中小学不同,幼儿园里的同班教师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同时出现在班级当中,不是轮流看管。
在幼儿园班级中,主班教师、配班教师以及保育教师这三种类型的教师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主、配班教师主要承担着教学活动、环境创设、班级管理、家长工作等职责。保育教师主要承担着班级卫生、幼儿生活等工作。主、配班教师和保育教师在年龄结构、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使得同一班级的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全面的教育环境。但同时,差异会导致交流和交往的障碍。所以说,一个班级里面主班、配班以及保育教师之间的交往尤为重要,他们之间和谐的交往是班级正常运作的保障。
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心理环境,同一个班的教师一经搭班,就会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一些合作愉快的教师甚至会形成稳定的团体模式,长年累月地搭班工作。因此,从交往频率和深入性角度来说,在幼儿园,同班教师之间的交往最为频繁,最为深入。
(2)按教师的年龄特征划分
第一,同龄教师之间的交往。
同龄教师之间的沟通较为容易,没有年龄的代沟,在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比较一致,会有比较多的共同话题。不过,因为教师的年龄相仿,教龄也差不多,最容易产生工作上的竞争,比如在学习的机会、参与职称评选上都会形成竞争关系。
第二,资深教师与年轻教师之间的交往。
资深教师和年轻教师之间因为年龄上的差异,会存在一定的代沟;又由于各自生活的时代不同、接受的教育背景不同,他们从生活观念和教师理念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双方为了避免沟通上的不对接,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减少交往,进而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资深教师容易安于现状,对诸事都持保守做法。而年轻教师有**,有想法,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和想法,敢于迎接挑战。
3。基本特征
(1)幼儿教师以女性群体居多
在幼儿园以女教师为主的特殊环境中,女教师之间容易产生一定的“同性相斥”的交际问题。
(2)个体之间有显著差异
幼儿教师一般多才多艺,教师之间才艺优势不同,而且在带班能力水平、专业知识结构、教育风格上都差异明显。在一个教师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但又各有所短。幼儿教师之间在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是其合作与分享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合作和分享,教师之间才能够实现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共同发展和成长。
(3)同班教师间的长期交往
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往相比,幼儿园里存在一种亲密的交往关系,那就是同班教师之间的交往。可以说,同一个班的教师,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交流和合作。同班教师之间的交往关系,对幼儿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重要性
(1)从教师自身的发展角度考虑
第一,精神上释放压力,愉悦工作。
友好和谐的同事交往关系能够让教师在精神和心理上保持轻松和愉快。首先,众多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并非我们想象的一样整天带着孩子唱唱跳跳,工作简单而充满乐趣。他们也承受着诸多压力,人际关系也可能是他们的压力源之一。教师之间和谐交往,可以使教师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促使教师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育教学活动。
第二,专业上相互帮助,共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