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幼儿园行为文化建设(第4页)
第一,通过与家长的有效交往,促进彼此的情感沟通,取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建立合作的基础。
第二,更加全面了解家庭教育的情况,调整与家长的交往策略。
第三,从家长处获取儿童的发展信息,更加准确地理解和分析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情况,给予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第四,采纳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通过有效的家园交往,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家长的育儿理念和育儿方法不断增强,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能有力促进幼儿的成长。所以说,家园的交往与合作能够成就幼儿、成就教师和成就家长,实现“三赢”。
二、对幼儿园教师学习行为文化的认识
(一)含义
幼儿教师的学习行为指的是幼儿教师立足于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而开展的,以专业发展为基本目标,不断使自己成为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各种认识和实践活动。
幼儿教师学习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这种学习是幼儿教师有意识进行的;二是学习行为能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类型
1。从教师的主体性出发
幼儿教师学习可以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幼儿教师学习的方式和途径丰富多样,有幼儿教师主动的自主学习,也有幼儿园组织安排的被动学习。尽管幼儿教师存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但是其自主学习也多由组织安排的学习引发,是为了完成组织学习中被安排的任务而自发进行的相关学习。幼儿园组织安排的培训学习是幼儿教师学习的常态,目前存在的情况是,教师会被安排的学习占用大量的时间,没有时间再进行自发的学习。因此,在实际的学习和专业成长中,幼儿教师的学习以幼儿园组织安排的培训学习为主。
幼儿园中常见且有效的组织安排学习类型有以下三种。
第一,专题培训,如新教师岗培、职称培训、园所的业务学习、政治学习等。教师通过对书刊的阅读、对同事的模仿、同事间的交流碰撞,专家的引领提升以及自己的实践反思来学习成长。
第二,师徒结对。幼儿园一般会将师傅与徒弟安排在同一个班级,因此师傅可以随时随地给予徒弟各方面的指导,徒弟也可以随时观察模仿师傅的行为。徒弟可以有针对性地请教师傅,师傅一般也会毫无保留地给予徒弟相应的指导。师徒结对是新教师成长过程中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一些已经胜任工作,甚至已经成长为成熟型的教师也认为师徒结对使自己受益匪浅。
第三,观摩研讨(包括教研组和专题培训中的观摩)。这是幼儿教师培训学习的常态,幼儿教师通过准备教学活动、观摩教学活动以及评议教学活动等过程获得成长,是幼儿教师普遍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而有专家参与的观摩研讨,因为专家在活动前的指导以及活动后的点评中均可以直指问题,给予教师建设性的建议以及相应的理论提升,所以深受幼儿教师的青睐。
2。从学习的维度理论出发
学习维度论是由美国课程改革专家罗伯特·马扎诺提出的一种应用性教学原理。它包括五个分类指标体系,认为成人的学习包含五个维度,分别为:①态度与感受;②获取与整合知识;③扩展与精炼知识;④有意义地运用知识;⑤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切学习都发生于这五个维度的相互作用之中。因此除了专业知识的获取,幼儿园还必须将幼儿教师学习的情感态度纳入教师培训的考虑范围。同时,教师的思维训练、思考和反思的能力也必须得到重视。
除了上述两种分类形式,还有其他一些分类。例如,从学习资料的来源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书本、经验、研究过程、教学过程、网络来学习;从学习过程中是否从事教学来说,幼儿教师学习则可以分为在职自学、脱产学习、函授学习、进修学习(包括获得更高的文凭)、短期的培训;从学习的地点来说,则可以分为幼儿园园内学习和幼儿园园外学习。
(三)基本特征
1。以问题为导向
幼儿教师的学习活动通常是由自己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所引发的,意在通过学习的方式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当问题解决后,学习活动一般就不再继续深入下去了。后续的学习活动,会根据新的问题另外展开。相较于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的学习更重视实践,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2。注重实用性
幼儿园教师重视即学即用,追求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因为,教师在平时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能否得以顺利地开展。在这里,“情境性知识”比“书本上的抽象知识”更受欢迎。[2]
(四)重要性
中小学教师是分科教学,幼儿教师则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学习与发展。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学校对幼儿教师在通识性知识方面的要求更高。因此,幼儿教师更需要不断学习与成长。幼儿教师只有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源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才能有效地指导幼儿的学习,引领幼儿的全面成长。
1。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为了很好地适应社会变化,人们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重视并提倡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幼儿园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场所,幼儿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促进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愉快地学习与适宜地发展,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学习”展开的,“学习”也是幼儿教师胜任教育专业工作的前提条件。在学习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幼儿教师的持续学习也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做出了榜样示范,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2。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曾指出:“在学校中,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相较于中小学的学生,学前阶段的孩子对教师的依赖性更重,孩子将教师作为重要的模仿、学习和相处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揭示,年龄越小的儿童,向师性越强。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吸收性的心智,可塑性强,教师的任何言行举止都可能在无意间潜在地影响到幼儿方方面面的发展。因此,幼儿教师是幼儿发展极其重要的引路人。幼儿教师要想当好幼儿的引路人,就需要不断学习,通过有效的学习提升专业水平,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地向前发展。
3。提升职业幸福感
如果幼儿教师仅仅将自己的工作当作谋生的工具,就会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丧失职业幸福感。教师职业本身并不必然能给教师带来幸福,教师对职业幸福的体验有赖于对自己对职业的认同、在专业上的不断成长与起步。同时,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是专业上的打磨,更是精神上的丰富。除了专业上的学习,教师还应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等方式,滋润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能否获得幸福体验,关键是看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对自己心态的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