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基本形态(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案例常规教研活动也可以成为科研课题

某新建幼儿园工作年限为1~2年的新教师超过教师总数的80%。一天,保教主任在查班时发现班里常规普遍不好,特别是过渡环节,幼儿秩序混乱、消极等待现象严重。于是,在中午的常规教研时间,保教主任组织老师们讨论大家在过渡环节遇到的问题。期间,老师们提出了很多困惑,如有的老师说,不知道过渡环节应该不应该组织孩子,因为平时老强调给孩子自主的空间,所以不敢组织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但事实上,当老师不组织活动时,孩子经常会乱;有的老师认为还是应该组织一些活动,因为如果不组织活动,孩子们往往无所事事,属于消极等待,浪费时间,但自己又不知道怎么组织。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次教研活动里,保教主任组织老师们就如何组织过渡环节进行了讨论,还请有经验的教师分享了自己组织过渡环节的好方法。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老师们发现,过渡环节的组织问题,既关系到幼儿教育的理念,又关系到幼儿保教知识和能力,如是该放手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还是该老师多组织?不同的过渡(如由安静类活动向运动类活动的过渡、由运动类活动向安静类活动的过渡)环节各适合什么样的活动?等等,这些问题,不是几次研讨就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系统的研究。于是,该幼儿园将“幼儿园过渡环节的组织策略”作为一项课题进行系统研究,带领老师们一起研究过渡环节的作用及意义、过渡环节的类型与组织策略,并聘请了园外专家给予指导。一个偶然发起的常规教研活动转化成了一个幼儿园的研究课题。后来,这所幼儿园又将这一课题申报了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在组织课题评审中,认为这个课题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代表性,将其列为学前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

(案例来源: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王艳云)

案例分析

过渡环节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中转站,因其非正式、松散等特点而被边缘化,很少被纳入研究的范畴,但对于80%都是新教师的一所新建园而言,过渡环节的组织成了教师们面临的一个大难题。过渡环节是不是要组织活动,组织什么活动等问题让老师们困惑不已,这也是老师们普遍面临的一个真实问题。于是,当小小的过渡环节成为一个群体面临的问题时,就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从而进入集体教研的范畴,进而升级为课题研究。

(3)课题研究常规化

在提出“园本教研”之前,幼儿园教师对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常持消极态度,原因是研究的主题和内容往往与教师的保教工作联系不紧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结果只是给自己增加工作负担,对实际工作没有多大帮助。如果将课题研究常规化,也就是将课题研究与教师日常的保教工作密切结合,使研究成果经过思考能从教师的工作实践中提炼出来,就能够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

案例让研究和工作紧紧地贴合在一起

某幼儿园在“以玩具和游戏材料为中介促进幼儿数学学习的研究”课题开展过程中,首先对教师的观念和实践进行了调研,发现教师在利用玩具和游戏材料促进幼儿数学学习方面存在误区:一是部分教师认为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的自由游戏,不需要也不应该对幼儿进行干预和指导;二是部分教师不知道应该怎样对幼儿进行指导。而已有研究已经证明,在没有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幼儿在自由游戏中很少发生数学学习活动,玩具和游戏材料中所负载的数学教育功能自然难以发挥。因而,提高教师对幼儿操作过程的指导意识和能力,成为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为了提高教师对幼儿操作玩具的过程进行指导的意识和能力,课题研究采用了让教师带着问题进行常规教学,最后总结、提炼有益经验的做法。每投入一套玩具,都要经过三个步骤的研究:第一步,教师研究玩具,目的是让教师把握玩具的特性和数学教育功能;第二步,观察幼儿的自由游戏,目的是让教师把握幼儿操作玩具的特点和兴趣倾向;第三步,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实施指导策略,并根据幼儿表现对指导策略进行调整,目的是让教师通过与幼儿互动掌握一定的指导策略。做好每一步工作,都需要教师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为了保证教师观察、思考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课题负责人在每一步都提出了教师需要观察和思考的具体问题,并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发给了大家。

第一阶段,研究、操作玩具,回答以下问题:

(1)本套玩具的基本教育功能和扩展教育功能各有哪些?

(2)如果利用本套玩具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各个年龄段的切入点应该定在哪些方面?

第二阶段,观察幼儿,回答以下问题:

(1)幼儿在利用玩具干些什么(怎么玩的)?

(2)幼儿对玩具的兴趣如何(坚持时间、注意力、表情、情绪)?

(3)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的关注程度如何(谈话中涉及数学问题了吗,从动作看是否在探索数学关系)?

(4)按照现在的玩法,玩具所具有的数学教育功能能否发挥出来?

(5)幼儿操作玩具的过程是否需要指导?如果需要指导,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第三阶段,对幼儿操作玩具的过程进行指导并思考如下问题:

(1)你对幼儿的游戏过程采取了哪些干预措施?

(2)这些措施对于发挥玩具的数学教育功能效果如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观察幼儿表现的基础上回答)

(3)设计下一步的指导方案。

这样,就将常规工作和课题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了课题研究的常规化。

在课题研究中,一个个问题将教师的关注点集中在幼儿的特定行为和日常教育的特定环节上,使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对幼儿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观察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反思能力明显增强。在以上案例中,正因为有了明确而具体的问题作为引领,教师们的观察和思考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她们带着目的去实践、观察和思考,每一阶段都积累了丰富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了分析、整合,得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同时,在对幼儿操作玩具的过程有了充分的观察和了解之后,教师们对幼儿如何学习数学,以及教师应该如何利用玩具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许多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个研究也达到了预设的目的。

(案例来源:王艳云。问题引领:提高教师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8(17):50~52)

案例分析

教师的教学经验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的鲜活经验。上例中,正是在不断地寻求干预策略—检验干预策略—调整干预策略的过程中,老师们对玩具、对幼儿、对幼儿通过玩具所进行的数学学习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所采取的干预策略渐趋合理,对幼儿如何通过玩具学习、教师如何指导的规律的认识也日渐深入。经验是理性思考的产物,而这些思考离不开实践,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反思得来。

教师的经验需要在实践中去积累,教师的想法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教师的观念需要在实践中去提升、转变。研究应该成为促进教师亲近孩子进而走近孩子的催化剂,而不应该成为隔离教师和孩子的隔离剂。

课题研究和常规教研一体化,能够很好地体现研究为教师发展和教学服务的宗旨。这一状态的实现,需要一个条件保障,那就是:“园本”问题,即问题是来自教育实践的真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可以说,园本化,是实现教研与科研一体化的前提。

[1]韩江萍。校本教研制度的回顾与展望。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6):4~8。

[2]马虹,李峰,等。幼儿园保教管理工作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45。

[3]刘占兰。园本教研的基本特征。学前教育(幼教版),2005(5)。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