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幼儿园教科研工作概述(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幼儿园的教科研工作是一种以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和场所,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进行的研究,它以研究自己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育实践为本质,目的是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积累实践智慧,结果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提升。

案例孩子们为什么“不跟我走”

在指导小班幼儿阅读图画书《小老虎的大屁股》的过程中,刘老师采用的指导方法是先给孩子们讲述重点页,再完整讲述。结果,她发现,孩子们拿到新书后都不由自主地往后翻看,老师几次提示他们看重点页,孩子们也不听。集体研讨时,刘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怎么能让孩子跟着老师的讲述翻书,而不是“乱翻”。

针对刘老师的问题,教研主持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孩子不跟着老师的讲述翻书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有两种。

看法一:认为孩子们对后边的故事情节感兴趣,不停往后翻的原因是急于想知道后边发生了什么事情。

看法二:认为孩子们对图画感兴趣,在忙着看后边都画了些什么。

刘老师本人的意见属于第一种,她还自告奋勇说要修改教案,下周再指导另一部分孩子做一次阅读活动。

主持人表示支持刘老师的想法,同时带领早期阅读研究小组的老师们确立了下一次教研活动要讨论的问题:刘老师两次活动的方案和孩子的表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基于第一次活动的教训,刘老师将指导方案调整为:先让孩子们看着图画书,老师进行完整讲述,再找出重点页讲述,最后再让孩子们看着图画书,老师进行完整讲述。

对于这个方案,早期阅读小组的老师们提出了质疑:上来就完整讲述,会不会牵制孩子的思维,削弱图画书在激发孩子想象力方面的作用?一次活动中安排两次完整讲述,会不会使孩子们失去阅读的兴趣?

对于这两个问题,刘老师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从本班孩子在第一次阅读中的表现来看,他们急于了解完整的故事内容,所以应该上来就安排完整讲述,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第二遍完整讲述是巩固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也很有必要。

第二次阅读活动如期进行。第一遍完整讲述时,大多数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听老师讲故事,而没有看书,老师虽有意识地提醒但作用不大,到最后几页,老师只好把书面对着孩子们,让他们按照老师的提示语去找页码。相反,只有少数幼儿拿到书后就迫不及待地翻看,注意力在书上并没有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重点页的讲述和后边的完整讲述中,孩子们都有不顾老师的提示自己往后翻的现象。

第二次集体研讨时,刘老师自己首先根据本次研讨的问题对两次活动进行了反思,并总结了三点经验:

(1)小班幼儿拿到图画书时特别想看里面的图画,教师应该安排一些时间,让孩子看书,满足孩子的愿望。

(2)让孩子边听老师讲述边翻书的要求对小班来说太难了,教师应该在需要翻页时给孩子一些提示或暗示。

(3)阅读活动不能超出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设置目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早期阅读的目标,牢牢把握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当刘老师说出这三条经验时,脸上洋溢着自信而愉快的笑容。这是老师在经历了试误,有了新的有价值的发现时所产生的喜悦和满足感的表现。

这三点经验是刘老师通过实践自己建构的。这些经验是刘老师持续研究、不断思考的结晶。持续的研究与思考,不仅给刘老师带来了观念的更新、业务能力的提升,也带来了专业能力提升之后的职业幸福感。

(案例来源: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王艳云)

案例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的幸福,来源于教师经过探索解决了羁绊已久的实践难题,来源于与同伴切磋、讨论、辨明问题的过程,更来源于通过反复观察、实践、反思发现了幼儿,发现了教育规律。教科研,正是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提升教育质量、获得职业幸福的一条光明大道。

章节目录